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三代农民画家锲而不舍的追求
作者:袁治平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12 08:40:48

 

喝水不忘挖井人

在惠州,在龙门,只要说起龙门农民画,人们就会说起谭池发。因为他是第一代的龙门农民画家,是龙门农民画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1939年,谭池发出生在龙门县城郊。由于家贫,他小学毕业就辍学了,先后当过龙门县王坪镇城西大队会计、粮管所职工等。1964年夏天,龙门县文化馆征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美术作品,酷爱绘画的谭池发画了一组《死古板变成活管水》的连环图画应征,被独具慧眼的馆长陈国勋赏识,"破格"录用为临时工,负责群众美术辅导,从此与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2年,在龙门县城西林河边的一间小屋里。傍晚时分,谭池发从梯子上爬下来,后退几步,侧着脑袋端详自己刚刚完成的作品:一群捏紧拳头的工农兵,睁大眼睛,器宇轩昂地看着他。

这位30多岁的宣传画作者轻嘘一口气,回首眺望,只见远方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艺术家眺望,既可能毫无意义,也可能是灵光乍现。谭池发此刻的眺望属于后者。

他自己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几天后县里举办的一场美术培训班,将成为龙门农民画诞生的标志性事件;而作为学习班主讲教师之一的他,将成为龙门农民画的奠基者。

如今,农民画这种充满山野情趣的艺术品种,已成为龙门县最值得骄傲的文化品牌之一。1988年,龙门县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已经担任龙门县文化馆副馆长的谭池发,也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开拓者"殊荣。当年11月,在古城西安举办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学术研究会"上,谭池发的发言令许多专教授刮目相看:"只要坚持走民间发展的道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农民画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虽然历史不长,技巧尚显稚拙,但人们不难从那些色彩斑斓、构图奇异的画面背后,看出隐藏在画家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正是生活与灵感的神秘契合,使龙门农民画具备了摄人魂魄的艺术力量。

 

农民画的宣传画

据龙门县一位从事过农民画创作,又对农民画的源流有一定研究的文化人推测,"农民画"这个专有名词,与一度主导过国内"文艺工作"的江青有关。

"20世纪70年代,江青去陕西户县参观。"这位研究者回忆说,"当时,户县农民创作的画作风行全国,'农民画'一词,有可能出自江青的这次考察。"

随即,国内迅速出现了创作"工人画"、"农民画"和"战士画"的潮流。在这股潮流中,大量不知名的非美术专业工作者创作了大量宣传画,以配合当时的中心工作。

1972年,龙门县文化馆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在一间平房里举办了业余美术作者培训班。来自广州、潮阳和本地下乡务农的知青共25人,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文化馆美术干部谭池发是培训班的主讲者之一,另外两名老师,是来自广州的美术专业大学毕业生。

培训班的学员创作了50多张"农民画"。比较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画面,往往是挽起袖子、横眉立目的"革命群众";稍微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则充斥着高楼大厦、电灯电话、五谷丰登、人欢马叫等"美好生活"。

这还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农民画",而只是学员们采用"单线平涂"的简单技巧创作的宣传画。但这些宣传画的作者在实际的美术锻炼中,不是没有可能发展出某种真正的艺术创作冲动的。龙门县的奇风异俗、质朴民风,这里的苍翠远山、茂林修竹,总会激起宣传画作者内心的表达欲望。

谭池发回首远眺过的如海苍山、如血残阳,在龙门县的山村里随处可见。这些景象,后来长久地萦绕在农民画画师们的脑海里,奠定了今天龙门农民画的色彩基调:带有南国神秘色彩的靛蓝,诠释农民生命活力的朱红。

 

农民画的画

铺天盖地的"工人画"、"战士画"和农民创作的宣传画,如今已经成为历史陈迹。大浪淘沙,在"文革"的喧嚣最终精疲力竭的时候,龙门的业余画家们,开始了真正的绘画。

1981年,谭池发参加广东省组织的群艺馆美术干部到西安、四川学习考察。此行是龙门农民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使"农民画的宣传画"上升到了"农民画的画"的层次。

此前,龙门的农民宣传画,出自眼界狭窄、文化程度较低的画家笔下,只能是那种大而无当、表情呆板、千篇一律的东西。

陕西的彩陶、秦俑、墓室壁画,四川的大足石雕、绵竹年画,让谭池发大开眼界。他回想起家乡的传统民间刺绣、木雕、剪纸,回想起家乡古老的民居,不知年月的睡床、衣橱、桌椅,无处不在地雕画着的形态奇异的图案花纹。这些熟悉得几乎感觉不到其存在的东西,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他发现,传统美术教育相当重视的"焦点透视"、"比例"和"结构"等基本绘画方法,在先民那里并没有被遵守。而西方现代艺术的勃兴,也部分地来自于对过去陈规戒律的突破。美术基础薄弱的农民宣传画作者们,与其努力学习自己难以熟练掌握的东西,不如率性而为,干脆忘记那些戒条,难道不是一种巧合基础上的扬弃吗?

将拙劣的宣传画演变为稚拙的"农民画的画",时机成熟了。谭池发迫不急待地回到家乡,兴奋地钻入了县文化馆的画室。

他身体力行,并启发一批未受专业培训的青年绘画作者大胆想象,突破禁锢。于是,色彩对比强烈、装饰性强、画面效果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是龙门农民画诞生后的第二个阶段,是画家们自觉进行艺术创作的阶段。

 

龙门的农民画

有人对龙门农民画作了这样的评价:龙门县地域偏僻,既没有中原地区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也没有江南水乡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遗产。这里的农民画从来不曾追求虚幻的高雅,也无大气磅礴之作。农民画的作者们只是利用艺术创作,在艰辛的劳作之余为生活营造几分温馨欢乐而已。

这正好是龙门农民画作为艺术作品的应有之义。

20世纪80年代末期,龙门农民画在突破传统绘画技巧之后再次飞跃,探索出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彩墨渲染,重彩叠图。此举,最终使龙门农民画与陕西户县农民画、上海金山农民画等流派区别开来,而成为独树一帜的"龙门农民画"。

龙门县层峦叠嶂,溪水纵横。历史上的交通闭塞,使古老的劳动生活方式得以长久保留,传统的伦理观念得以世代相传。谭池发提出了"南蛮文化"的概念,并带领县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创作了一批追寻"南蛮文化"的农民画。

在他们的笔下,人的眼睛成为谷粒,耳朵成为荔枝,鼻子成为金鱼,头发成为菠萝;描绘孕妇,就画出她肚子里的孩子;表现财富,就画出口袋里的钱币;哪怕是一只小鸡,肚子里也有小虫,或者鸡蛋。一头牛,可能由布匹、谷物等形象拼合而成;洞房花烛夜,新人的两颗心碰撞出的,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

此时,龙门农民画具有了独特的抽象风格,具有了符合民间审美意趣的表现手法,色彩时而鲜明如雨后的天空,时而凝重如南国的青山。动感、情趣跃然纸上,成为一个独特的画种。

 

满目青山夕照明

花开,花落;潮退,潮涨。1999年,谭池发已年满花甲,而他从事农民画创作已经走过了27个春秋。这一年,他光荣退休。但是,谭池发依然每天踏着他那辆旧自行车往来文化馆与家里两趟,汇入上下班的人流之中。和其他人有点不同,谭池发不是找最近的路走,而是兜了一个大圈子,横跨城东城西。自行车轮滚过几乎整条环城路。熟悉他的人不禁起了猜疑:"老谭不是退休了吗?怎么还天天见他'上班'呢?"

作为龙门农民画的创始人之一,谭池发经历了龙门农民画发展的全过程。他的足迹与龙门农民画的发展轨迹同步向前。

谭池发退休时,他的心里面是舒坦的:"自己已经尽了职责,龙门农民画后继有人,可以放心安享晚年了。"

退休前,谭池发已经给自己买好了画具、材料等等,放在屋子里,打算从此就在家里清静地作画。哪料到,在家里画画的时候,心里老是有种难以言说的郁闷。可当他偶尔回到县文化馆的画室,和学生、同行们一道拿起画笔,这些烦恼立马消弭得无影无踪。于是,他的身影又朝夕出现在那间陪伴了他数十个寒暑的画室。谭池发说,在画室里画画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特别融洽。时间如流水,一个上午那么容易就过了。谭池发每天在画室里作画、指导、研讨、装裱、书信往来,忙个不停。

在退休后短短几年间,谭池发依然领衔创作了大量龙门农民画,不少更是长达几米的大型作品。许多人称他为"龙门农民画总顾问"。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他,艺术之路从自学开始,学了几十年仍在学,谈起龙门农民画的辉煌历史,谈起他带过的许多弟子如今在全国各个艺术岗位"桃李竞放",谭池发神采飞扬。因为农民画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所以身传口授很重要,而个人的刻苦自学、不断思考更是提高创作水平的关键所在。"我可学了几十年啊,还要学。你们也是。"谭池发常这样对学生说。老谭每天都在文化馆画室里挥洒丹青。画了几十年,还没有画厌吗?谭池发笑呵呵地说:"我是停不下笔啦,不画不舒服,一天不画就像少了些什么。"除了艺术创作外,谭池发和小朋友们也特别投缘。此前他还在龙城镇二小为孩子们上了一个学期的美术辅导课。他希望能够培养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

谭池发酷爱看历史电视剧。他说:农民画的创作,与历史知识、民间文化素养的积累有莫大关系啊。

谭池发退休后,一直住在离县城二三公里的农村。几十年来不知骑坏了多少辆自行车。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周游全城,领略龙城秀色,恐怕不仅仅只是"生命在于运动",而是充满了对这座小城的热爱。这也表现在他主创的大型农民画《西林风光》中。

"反正我就是喜欢骑自行车,喜欢画画,这总比打麻将打发日子好吧?"谭池发和他人谈论退休生活时作如是说。

2004102865岁的龙门农民画的创始人谭池发溘然长逝,弟子们闻讯不禁失声痛哭。人们从谭池发和他开创的艺术世界,想起西方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德国人沃纳·霍夫曼的一句至理名言:"我们真正尊重的根本不是什么艺术,而是凭借艺术的帮助而表达出来的本能或灵感。"

任何一位伫立在龙门农民画作品前面的人,只要悉心体会,都不难读出画作所蕴含的艺术,以及借助艺术所表达的本能和灵感。被人理解是值得欣慰的,在这个意义上,谭池发和龙门农民画,正在走出沉寂,走近人们的心灵。

谭池发不仅自己创作了一大批在广东省、在全国、在全世界摘金夺银的获奖农民画作品,而且带出了一批龙门农民画的得意弟子。其中王汉池、陈权枢、黄伟平、陈少圆、曾宝田、罗立新等已成为龙门农民画画家的领军人物。而他们又带出了新一代的年轻农民画家。江山代有才人出,龙门农民画后继有人,代代相承。

 

王汉池的《酿酒》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王汉池从小喜欢画画。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时,经常在劳动休息的时间和晚上学习画画。但他没有受过训练,所以基本功很差。不懂得什么叫构图,也不懂得上颜色的规律。只是想些什么便画什么,很随便,没有什么目的。1981年,龙门县文化馆举办美术学习班,王汉池参加了学习。1982年,龙门县和陕西户县筹备农民画联展,正紧张地筹备作品。王汉池参加了农民画创作。经过几个月的创作学习,画了《姜花》、《收蘑菇》、《收巴戟》等几张比较满意的画。1983年,龙门县文化馆保送王汉池参加了广东省群众艺术馆举办农民画创作班。在构图时,王汉池想起家乡"酿酒"的过程,在专家指导下,创作出了《酿酒》。同年《酿酒》入选全国农民画展,并发表在《广东画报》第11期。1984年《酿酒》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对外展览公司选送挪威、瑞典展出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也是龙门县第一幅农民画作品出国展出的作品。当年冬,县文化馆组织王汉池参加了农民画创作组,自此之后,他便专心致意画农民画了。在画画过程中,他将自己在农村劳动生活中的感受,以及家乡风土人情,传统的剪纸、刺绣、壁画、木雕等民间造型艺术表现手法,融汇到绘图上来。以农村春节前夕办年货、做衣服、绣花鞋、绣花帽、炒米打饼,舂米做糍,做糖环,亲戚朋友、父老兄弟相叙一堂,吃饭饮酒等风土人情为题材,创作了《蛇餐》、《寒夜》、《庆新春》、《拔花生》、《喂》、《卖炒粉》等一批农民画,1986年,作品《寒夜》选登在岭南美术出版台历上;同年6月《卖炒粉》入选广州市、兰州市群众美术作品展览。1987年,王汉池同谭池发、陈扬添3人前往中国美术馆搞农民画展览。展出的41幅作品由文化部外联局外宣处全部收购,送中国驻外各使馆展览。中央电视台对展览作了专题报道。同年9月,王汉池的作品《舂米》选入全国首届艺术现代民间画展览,得到了中国美术馆民间绘画负责人廖开明较高评价。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20049月,王汉池作品《探亲》被惠州市民协选送参加广东省民协主办的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荣获铜奖;20091月,作品《兔》又被选送参加第三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

19882月,龙门县被文化部社文局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农民画作者欣欢鼓舞,对创作农民画更有信心。从摹仿——创新,无拘无束地表达心灵意趣。并吸收"现代"绘画的表现方法,多挖掘民间的好东西,不断创新与探索,扬弃了原来的条条框框,大胆夸张变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权枢的《榨油》获"首届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优秀奖"

陈权枢是龙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农民画组组长、龙门农民画协会副会长。多年来,他创作了众多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品,为龙门农民画的发展、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4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农民画艺术组委会主办的(陕西)中国农民画联展中,陈权枢的作品《收竹笋》获得铜奖;在省文联、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办的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中,陈权枢的作品《榨油》获得了优秀奖。2005年,陈权枢连同龙门农民画创作组20名画家集体创作了长度为106,宽为0.83的最长的农民画,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派出专人向龙门县人民政府颁发了"最长的农民画"证书。

2006413上午,"中国龙门农民画陈权枢工作室"举行落成庆典。工作室位于县城繁华的文化路,在县文化馆的一层。工作室面积34平方米,后面还有约80平方米的装裱场所。为工作室剪彩的有两个人:陈权枢和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钟福新。

据钟福新介绍,根据县农民画产业化的计划,县文化部门在2008年前要培养出100个在全国、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画家。县文化部门认为:画家个人工作室宽松的创作环境,有利于激发画家的激情,有利于画家形成多种风格,更有利于画家培养出更多的徒弟,向外界宣传农民画。因此,县文化部门决定先支持县农民画组的骨干画家成立个人工作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200511月成立的陈少圆工作室和刚诞生的陈权枢工作室,都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免费提供场地。

已故龙门农民画创始人之一谭池发弟子众多,然而现仍坚持以画立业的屈指可数。其中有5个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下辖的县龙门农民画组,陈权枢和陈少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批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谭门弟子",现在是农民画创作中坚。县文化部门有意将他们包装成具有代表性的"明星画家"。钟福新说,将引导这些骨干都成立个人工作室,并提供支持。对于县龙门农民画组之外的画家要成立个人工作室,同样根据现实条件予以支持。

陈权枢个人工作室还有8名"跟师"的年轻画家。他们在挂满画作的工作室里创作、销售,向客人介绍农民画。成立个人工作室后,陈权枢还是县龙门农民画组的负责人,兼顾20多人的画组的日常工作,逐步从一般繁杂事务中脱身,全力钻研龙门农民画新画种的创作。

20069月,在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下称促进会)和龙门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广东中华文化基金会(澳洲)有限公司、澳大利亚华人团体协会、龙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中国龙门农民画展"中,陈权枢的作品《丰收之歌》入选参展,他的另一作品《收竹笋》在国庆晚宴上拍卖。经过多名商人竞相叫价,最后以人民币5500元的高价由一澳籍华人购得;10月,在由广东省文联、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省民协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中,陈权枢的作品《迎亲》获得了优秀奖。

 

黄伟平的《延安情》作为赠品赠予延安干部学校

黄伟平,是龙门县文化馆助理馆员,龙门农民画协会副会长。他1981年开始从事农民画创作,1995年参加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1999年加入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现为惠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03年由于工作成绩优秀,被推荐为第二届广东省宣传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万工程"文艺类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4年他的论文《乡情俗趣皆画图》发表于《神州民俗》第45期。历年来屡有作品刊登于国内外大小报刊画册。作品先后两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选送到美国、法国、西班牙、日本、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不少作品在大赛中获奖并被国家政府机构及个人收藏。

多年来,黄伟平创作了百余幅作品。较有代表性的有:《蓝田瑶家舞火狗》(2000年获全国农民画三等奖);《瑶家新嫁娘》(2001年获"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赛优秀奖,并被组委会收藏);《倩女出阁》、《大地春风》(获全国农民画优秀奖);《普天同庆迎奥运》等作品走进2008北京奥运村;200811月作品《延安情》被作为全国首届县长培训班赠礼赠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院特地制作了收藏证书以纪念;200812月《金兰携手谱新篇》被县委、县政府作为与丽江市玉龙县结盟兄弟县的赠礼;20091月"龙门农民画香港闹新春",作品《腾飞》被作为政府赠礼赠予香港新鸿基集团。黄伟平还长期辅导培训龙门农民画后备队伍和骨干人才,以扩大充实龙门农民画创作队伍。多年来成功举办了近50期农民画培训班,悉心辅导农民画学员近2000多人次,并协助文广新局开拓了"景新民俗文化村"、永汉镇"嘉义庄农民画村"和蓝田乡"瑶族农民画乡"。

 

罗立新为农民画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从1980年初接触龙门农民画后,我就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在此之前,罗立新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他毅然走上农民画的艺术之路。由于没有任何美术基础,不懂流派,不明构图,对农民画的理解也是雾里看花,罗立新注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面对困难,罗立新并不气馁。一次偶然机会他结识了被誉为龙门农民画祖师的谭池发。罗立新兴奋不已,并拜他为师,虚心求教。一有空就看书钻研美术构图,常常看得忘记时间。他还广交朋友,经常组织联络农民画家,和他们到乡村采风,一起交流学习、切磋画艺。并先后到上海金山农民画院、陕西户县农民画院等国内有代表性的农民画创作基地学习、取经,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在实践中摸索和勤学苦练,罗立新终于在农民画艺术方面闯出了一片天地。2001年,他和画友黄伟平、曾保田等人在自己的景新酒店组建了"景新农民画廊",为农民画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2005年他加入了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1995年以来,他和几个画友多次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精品展,扩大了龙门农民画的影响。

 

陈少圆创办了首个龙门农民画个人工作室

200511月,龙门县"龙门农民画陈少圆工作室"开张了。在龙门县文化馆楼下一间店面里,忙活的陈少圆满脸喜气,墙上一溜儿挂着的20多幅画,是她历年的得意之作。她的徒弟钟永廉笑着说:"这儿怎么看都是'专门店'。"

"我等这天等了9年。"已有1300多幅画作、30岁的陈少圆端详自己的代表作《娶新娘》说。开张喜庆之日,她早早来到个人工作室,并在门口拍照留念。两年前,在龙门县创建"文化大县"、"农民画产业化"的战略激励下,县城诞生了第一家对外开放的龙门农民画画廊,由民营企业投资。陈少圆当时就想创办个人工作室,后由于实际条件限制暂未实现。

1996年,高中刚毕业的陈少圆选择了龙门农民画创作作为人生之路。她师从龙门农民画主要创始人谭池发。她的画作《娶新娘》在"全国迎农运书画大赛"中获二等奖。陈少圆属于龙门农民画第三代画家,也是谭池发的"闭门弟子",在农民画的画家群中有特殊地位。画家陈权枢说:陈少圆获得认同,是与其本身画作的个人风格鲜明,技艺高超,获过国家级、省级奖项近20个有关。

9年后她的梦实现了,而且比她原本想到的更丰富和美丽。从前她仅仅是想有一个独立创作室。现在,这一间工作室既可作画,又是"专门店",陈少圆和她4个学生在里面从事创作、销售和向客人介绍相关知识,为农民画的发展默默努力着。

 

曾宝田在艰苦的处境中坚持创作

曾宝田自小就在农村生活,由于高考失利,高中毕业后,他便在家务农9年。虽然考不上大学,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美术的热爱。由于对刊物的连环画极感兴趣,曾宝田在务农期间也订了两年的《广西美术》期刊。于是他在家乡一边务农,一边自学画画,在美术方面的功底越来越深厚。到了1982年,经人介绍,曾宝田参加了谭池发老师开办的农民画培训班,开始了他创作农民画的生涯。

作为谭池发的得意弟子,曾宝田经常与他合作作画,并多次在国内的重大比赛中获奖。而且曾宝田自己单独创作的农民画也屡次获奖。他的获奖证书足足有半个柜子,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大奖。正是由于他在业界的声誉,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远至加拿大的朋友,也都慕名前来曾宝田的工作室交流、购买农民画。很多人认为曾宝田在农民画业界知名度是最高的。

虽然他现在在文广局工作,也是农民画的名家,转了居民户口。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并非单位正式职工,没有固定的工资,生活经济来源并无保障。当有人问曾宝田是否有其它副业的时候,他说,务农才是他的正业,创作农民画现在还是他的副业。毕竟从事农民画创作的收入较少,到农忙时节,他会回到家中帮忙。但他始终不会放弃农民画创作,即使回到家中务农,他也会白天耕田,晚上画画。

据了解,曾宝田是文广局编外工作人员。由于并非编内职员,所以他每个月要交六七幅作品给单位,才能得到700块左右的基本工资。创作一幅农民画的时间要两三天,一个月下来的产量只有十几幅。除去上交的六七幅画,能够被用于销售的画只有几幅,所以收入有限,且销量并不稳定。曾宝田家中有四个子女,都在读书。加上儿子患白血病需要大量资金,家里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由于生活所迫,他曾多次在外面赚"外快":在广告公司短期工作过,从事商标设计、美工等。广东某著名啤酒企业的商标就是出自曾宝田之手。

据悉,当得知曾宝田儿子患白血病不久,社会各界人士都主动前来帮助。其中《惠州日报》的一个记者,不仅个人捐款,还发表文章,呼吁各界帮助患病的曾宝田儿子,曾宝田对这位记者甚为感激。他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感恩,学会报答社会。他感谢道:是社会的帮助,才使他们度过了最难关。

曾宝田称,他会定期开农民画培训班,不仅不收培训费,还免费为青少年提供作画用的水彩、画板等工具。曾宝田认为,龙门农民画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他办班就是为了让龙门的青少年人认识、了解农民画。

曾宝田对龙门农民画的前景很乐观。他认为只要龙门农民画不断创新,就能在全国站稳脚跟。曾宝田相信,龙门在农民画创作方面可能超越上海金山、陕西户县,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画之乡。他认为自己家境的清贫只是暂时的,只要龙门农民画得到发展,他们的生活也会随之好起来。

龙门农民画始创二三十年来,陈权枢、曾宝田、王汉池等前辈画家一直在探索、开拓发展之路,他们的后代也正在努力学习,承传父辈的技艺。正是不尽长江滚滚来。

 

陈权枢的儿女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陈权枢高中毕业后就开始习画,师从龙门农民画创始人之一的谭池发。1984年,他离家到县城投身绘画,靠微薄的补贴延续着自己的梦想。1985年,他与龙门县文化馆签订合约,每个月领取60元工资,并搬进了单位宿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龙门农民画创作上。他家在龙江镇田心村,离县城20多公里,妻子在家照顾老人。陈权枢回忆说,那时虽然妻子并不反对他这样做,但也会常说她很孤单;而幼小的女儿和儿子则与他越来越生疏,见了面也很少叫他。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两个孩子上学后,一家人才在县城定居。

在陈权枢的影响下,女儿陈少琼和儿子陈勇辉很小就对龙门农民画产生了兴趣。陈权枢开办农民画培训班时,也会让少琼、勇辉和其他学员一起学画画。200647,陈权枢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说,成立工作室在某个方面来说是为了让儿女能够更好地从事龙门农民画创作。后来,妻子辞掉工作,回到工作室帮忙处理一些琐事,渐渐地也加入了创作的队伍。看着少琼和勇辉农民画创作水平日益提高,陈权枢感到很欣慰。他希望少琼和勇辉能够继续画下去。

陈权枢说,近几年,龙门农民画价格上升很快,2004年一幅普通画幅的龙门农民画才200元左右,但现在要2000元,有些甚至能卖到7000元左右。陈权枢认为升值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已经理解和接受了龙门农民画,今后龙门农民画要进一步增加内涵,提高艺术水平,多出精品。

 

曾宝田的女儿获县中小学龙门农民画大赛一等奖

曾宝田自1982年"龙门画创作班"成立以后,就一直从事龙门农民画创作。但在龙门农民画闯出名气前,他一直受到家人的极力反对,妻子甚至曾发誓:子孙永远不要画龙门农民画。

曾宝田结婚后,一直在县城画龙门农民画,妻子在家务农。他只在农忙时节和主要节假日才回家,繁重的农活和家务活都由妻子一力承担。在龙门农民画受到油画严重冲击时期,曾宝田不但不能给家里钱,也没有帮妻子分担农活和家务,有时甚至还要家里资助他。那时,妻子经常劝他放弃创作龙门农民画,和她一起做当时颇有利润的木材生意,无奈之下他答应了。但不到两个月,他又偷偷地跑回县城继续创作龙门农民画。对于妻子,曾宝田心存愧疚,最让他感到内疚的就是长女出生时,由于忙于创作准备在北京美术馆展览的龙门农民画而没有在妻子身边,一个月后他才回家。他曾承诺让妻子过城里生活,但到现在都无法兑现。

提到孩子,曾宝田却深感自豪。长女曾艺玲很有画画天赋,自小开始学习创作龙门农民画,高中时就通过画龙门农民画解决自己的基本伙食费用,现在她在大学学习动漫画。曾宝田经常提醒她要把龙门农民画融入动漫画。现读初二的孪生女艺英和艺桃也在学习创作龙门农民画,有些作品还获得龙门县中小学龙门农民画大赛一等奖和龙门农民画培训班大赛二等奖。

曾宝田说,现在龙门农民画的价格提高了,自己的生活也好了,而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妻子不再反对他画龙门农民画,甚至有时还会替他给画着色。他相信,随着龙门农民画发展和自己知名度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人来购买他的龙门农民画,他就可以让妻子来县城过上好生活。

 

王汉池的女儿画作获全国中小学绘画大赛金奖

王汉池从1982年开始创作龙门农民画,1983年就以一幅独自创作的作品《酿酒》开创了龙门农民画的几个第一:第一次入选"全国农民画展"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第一幅被中国艺术馆收藏的龙门农民画。此外,他的作品《舂米》在1984年也被收进中国艺术馆,《探亲》则于2004年入选全国农民画展,并获得二等奖。

1991年,王汉池离开龙门农民画创作组到县城影剧院当了一名美工,从事宣传工作。家人对龙门农民画的不了解和不接受,对他创作龙门农民画的埋怨,以及生活的艰难,让他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他说,虽然每年他都会回到文化馆画龙门农民画,但影剧院的工作令他无法专注于创作,作品就不多。不过,王汉池现在经常都会在文化馆创作龙门农民画。他告诉笔者,现在有很多人找他要龙门农民画。

提到龙门农民画的发展,王汉池感慨地说了两个字——曲折!他说,3个龙门农民画个人工作室的出现,可以推动龙门农民画的发展,也为喜欢龙门农民画的人提供一个欣赏和购买场所,如果条件成熟,他自己也会成立一个个人工作室,甚至还要举办个人画展,对此他非常乐观和盼望。

对于农民画的传承,王汉池提起了他的二女儿王彩红。他说彩红上小学时开始学习创作龙门农民画,上初中时就获得过一次全国中小学绘画大赛金奖,他希望彩红能在龙门农民画创作上继续发展下去。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