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名胜古迹颇多,久负盛名,特别是塔、寺、观等与佛道儒相关的建筑更是随处可见。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字廷秀,江西吉安人(1127~1206年)游惠州时,就写下了一首惠州城湖地理诗的经典之作。诗曰,“左瞰丰湖右瞰江,三山出没水中央。山山寺寺楼楼月,清煞东坡锦绣肠。”诗中的山山、寺寺、楼楼月,就把八百年前惠州崇佛兴教的人文、地理景象记载下来了。以下浅谈惠州城内历史上的四个塔。
万寿塔
关于惠州西湖的塔,据史料记载,府城有4座塔,万寿塔、文星塔、泗洲塔、文笔塔。其中建在万寿山上的“万寿塔”(现下角中医院处),因山在西湖北面,亦叫“北山塔”。该塔记载于明嘉靖中期已塌毁。其址后为利参议墓,即归善人利宾,字用卿,明嘉靖初举人,历任新化知县、贵州湖广布政使司参议。其子利锦官至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惠城区桥子头街立有其父子表功牌坊,该牌坊两侧次间下刻有瑞兽,四根石柱南北各抱鼓石。是惠州现存最古老的牌坊之一。1990年,该牌坊被公布为惠州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塔建于何时有待考察。
文星塔
文星塔坐落于惠州西湖之北,东江之畔三台石上。一说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州守丘一鹗与郡人先贤叶萼及叶梦熊等合建。意在推动郡人后学,博学多识,振邦兴文。同时叶梦熊妻子廖氏又出资在文星塔旁建“廻龙寺”,为纪念叶梦熊的师父真空和尚,意为“回龙兴文”。老惠州八景之一“三台晓日”即此地也。以上所述出自先贤学者张友仁先生所编《惠州西湖志》。
另据先贤学者吴仕端在《惠州西湖文艺丛谈》中所书,廻龙寺是叶梦熊为纪念恩师真空和尚而筑,而塔则为其妻廖氏出资所建。叶梦熊夫妇,笃信佛学。真空和尚曾在惠州永福寺当过住持,在广州光孝寺说法。叶梦熊亦先后寓居该两寺,读书受教于真空和尚。两人一见相倾,交谊深厚。
清初吴骞的《惠阳山水记胜·罗浮志》记载,真空遗梦熊三锦囊曰,他日有军国大事,乃开视。梦熊得恩师三锦囊指点后,屡立战功,仕途猛进。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叶梦熊受尚方宝剑,督师宁夏平叛,讨哱拜在兰州大捷,建不世功勋,封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恩荫三代,功成身退,回归惠州。卒后赐葬于惠州下角犹龙山,后称太保山(现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更于塞上梦见真空和尚,曾写下一首律诗记其事。诗曰:“梦中天际见层楼,楼上袈裟续旧游。颜色忽惊沧海别,杖藜犹带白云浮。 百年山月三更话,一笑桃花万顷流。愧我飘零劳慰藉,暮春重许碧峰头。”此诗可以看出叶梦熊对真空和尚是非常推崇和尊重的。
此诗后由梦熊之侄叶世俊刻石藏在廻龙寺,并附跋语:太保公疏为师建廻龙寺,何郡公相助始落成。召僧主持,余因兹地为师旧地游,五月五日创塑其像于廻龙寺……
这石刻在廻龙寺圮塌后迁至惠州图书馆。吴仕端先生曾亲眼见过,故吴仕端先生评语,廻龙寺及文星塔是纯佛教场所。叶家皈依佛教,为弘法而筑。叶氏家谱详记其事,关于文星塔的来源,二者并存,供历史研究者考证。
文星塔俗称“火塔”,为七层砖石结构楼阁式塔,塔基砌筑红砂岩,塔身砌青砖,塔底四面正八边形。底层壁厚约3.4米,内径3.5米,外形与泗洲塔相似。但收分小,显粗壮,稳重。塔高约35米,塔顶为砖砌拱顶,上置生铁铸造的塔刹。塔刹由复钵、复莲、葫芦、刹杆等组成。刹底有八条坤甸木交叉并伸至八个翘角即角梁,又起承托塔刹的作用。明代叶世任登“文星塔”留诗曰“清秋揽胜与云平,紫气氤氲忆旧京。岳色嶙峋常护榄,江涛呼吸欲浮城。高标鹳雀频回顾,华落鱼龙只自惊。指点中原今古事,烟波万顷正含情。”
该塔自1595年建成之后,雄立在西湖北侧、东江之畔375年。“文化大革命”中期,1970年夏天,据时任惠州市革委会政治部秘书,后任惠城区文化局局长的林吉先生回忆,该塔拆毁一个月后,他带队下乡河南岸支援“双夏”抢种、抢收回来,在值班室抽屉里面有一份十六开蓝色复写纸表扬简报称,因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时任糖厂革命委员会主任卞某某(原驻地方部队团长,属军管结合单位)顶着烈日,冒着心脏病发,拿条毛巾,带头上塔拆塔,砖石用于砌糖厂的防空洞等。雄立在西湖之北,近四百年的“文星塔”就毁灭在这愚昧无知和悲哀的年代,确是惠州历史文化建筑的重大损失,成为惠州人永远的痛。
可喜的是,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在保护西湖,点缀西湖,恢复西湖建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13年政府在原址重建文星塔,使这个古塔又重新屹立在东江之畔三石台上,延续了它的辉煌。
民间传说,文星塔又称“火塔”,她与靠西边的泗洲塔(俗称风景塔)和靠东边的文笔塔(俗称水塔、镇江塔),三塔鼎立,空中俯瞰,成三角几何状,似三支粗大铁笔,书向苍穹,塔气直冲云霄,甚是威武。郡人先贤廖贞,雍正八年进士,有咏西湖塔诗一首,“浮屠孤峭插云烟,金碧辉煌夕照边。倒影入湖翻彩笔,凌空书破镜中天。”西湖塔的雄伟造型跃然纸上。
事有凑巧,文星塔在拆不久后,惠州糖厂就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损失了不少资产。当时,民间就流传是拆了文星塔这个火塔招来的火灾,这也许是冥冥中的一个巧合吧。
泗洲塔
“泗洲塔”又名“僧伽塔”、“浮屠塔”、“西山塔”,还俗称“风景塔”。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1036~1101年),北宋大文豪。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被朝廷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谪惠州。苏东坡游惠州西湖时,又将泗洲塔称为“大圣塔”和“玉塔”,留下了赞美泗洲塔和西湖的千古名诗《江月》五首之一,诗曰:“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
后来,南宋诗人刘克庄(1187~1269年)游惠州西湖,忆起东坡居士该诗,认为“玉塔卧微澜”堪称千古绝唱,又写下了“不知若个丹青手,能写微澜玉塔图”之句。
清嘉庆五年(1800年),岭南大才子宋湘(1756~1826年)应惠州知府伊秉绶之邀,主讲惠州丰湖书院,寓居惠州西湖两年,写下著名诗集《丰湖漫草》等大量作品。其中《题泗洲塔》五言诗,更是把泗洲塔拔地而起,直通苍穹的雄伟气势完全展现出来。诗曰:此塔立此湖,此湖泄其大。塔影落湖中,塔气出天外。
惠州泗洲塔始建于唐末,塔为楼阁式七层砖塔,高约37.7米,平面八边形,底层面积64平方米,每边长3.56米,底层壁厚2.78米,塔名“泗洲”是因为唐中宗曾在泗洲(今江苏盱眙县)建塔纪念印度和尚僧伽,后各地仿效之。中国很多地方把佛塔称为“泗州塔”和“僧伽塔”。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泗州塔”因年久失修而倒毁。后在塔址建“超然台”。万历二年(1574年)仲威史李材在塔的旧址筑“超然亭”。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巡抚王命璇,命惠州推官温国奇重新建塔。历时五年,至天启三年(1623年)才由惠州推官金汝和续建而成。据《归善县志》记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大风,顶飞去,坠五里地。崇祯十四年(1641年)修复。《惠州府志》记载,清光绪初塔楼坏,塔钟坠地,雷又破塔一角,榕生其上。如今塔钟已没,塔顶的榕则还有之。
1954年,惠州镇人民政府花了4000多元修塔。塔身改灰白色为紫色。原刹铁置于人民政府法院内作报时钟。1959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惠州西湖建设委员会自筹1.5万元,对“泗州塔”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维修,恢复了塔内的楼层,在塔身外墙加衬24厘米厚的砖砌,并加铺楼面及楼梯,供游客登攀。塔身复粉刷成灰白色塔顶,安装了避雷装置。1989年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维修。该塔屹立在西山之上至今已有392年历史。1978年7月,“泗州塔”被定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坊间有传,承建“泗州塔”的班主是承建“文星塔”班主的徒弟。师徒之间不知是因何事起了矛盾。师父就说:“如徒弟能将泗州塔建成,他就从塔顶跳下。”徒弟经过不懈努力终将泗州塔建成。塔成之日,师父并没有食言,从塔顶跳下。但聪明的师父在跳下之时,手持一把大油纸伞张开,降低了下降的速度。缓冲而落,把腿摔断了。徒弟见师父把腿摔伤了,就把师父接回家中疗伤孝敬,尽释前嫌,成为一段佳话。
文星塔和泗州塔形式、风格很相似,塔的外貌几乎一样,建塔时间相隔也只有28年。塔分峙于湖之南北,一前一后。像雁行一样,被后人统称为“雁塔”。故西湖八景有“雁塔斜晖”之说。如此看来,该传说有一定的可信度。
据传古人建塔,是随着塔的高度堆泥,随高而筑。塔成之后,再把泥土挖走。在古代这样筑塔既能安全作业,又能把塔筑好。
在保护泗州塔和文笔塔的事迹中,有一个惠州人林吉先生功不可没,值得一书。1968年,时任革委会政治部秘书的林吉先生正在值班,接到上级革委会办公室打来的电话,说房管部门因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要求拆泗州塔做修建民房和建设防空洞。林吉先生接到电话后,瞬觉如晴天霹雳,但又无权答复拆还是不拆。立即请示政治部主任董振海同志(42军炮团政委,时属军管体制)。董主任问林吉先生意见,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因素,林吉先生为了保护泗州塔不被拆毁,冒着被扣上思想陈旧,留恋四旧的风险,理直气壮地说:“泗州塔是历史悠久的古塔,点缀西湖,起着极妙的作用,深为群众喜爱。拆了它,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这塔历史久远,砖头已受风化,一拆砖头就会粉碎,也搞不到什么建筑材料可用。”听了林吉先生的意见后,董主任完全同意,让林吉先生照这样答复。在回复电话时,林吉先生还添油加醋的说明不能拆塔的理由,经此努力,泗州塔终于被保住了。
事隔不久,又是林吉先生值班,上级革委会再来电话,说惠阳县要求拆掉“文笔塔”。林吉先生又请示了董主任,陈述了一些不能拆的理由。开明的董主任说:“既然泗州塔不拆,文笔塔也不拆了。”因而,文笔塔也得以幸存。双塔有幸遇到护塔之人不被拆毁,林吉先生和董振海先生功不可没。1982年,在钱塘江江畔“六和塔”的全国名塔展览中,惠州“泗州塔”排列第四名。林吉先生当时在现场观展,见到家乡的“泗州塔”影展倍觉亲切兴奋。想起曾为保护“双塔”尽了一份力,深感荣幸。
文笔塔
文笔塔俗称“水塔”“镇江塔”,为楼阁式,五层砖塔,平面为正八边形,每边长2.5米,高约20.2米。与文星塔和泗州塔相比,显得娇小玲珑。塔身上使用了传统的石雕刻技艺,塔沿砌法细腻。建塔所用的砖料规格已是晚清规格。地方史志全无记载,应为晚清建筑。
文笔塔位于桥西区东城基3号,取名“文笔”与塔旁边的惠州府学宫(老惠阳县政府)有关。自明代起,我国各地仿佛塔形式建有不少“文笔塔”、“文星塔”、“文昌塔”等。塔内供奉“魁星”、“文昌帝君”之类神像。希望保佑读书人功成名就,青云直上。惠州文笔塔的建立,反映了郡人先贤振邦兴文的意愿。塔下的东城基还被称为“青云路”,岁月沧桑,至今惠州府学宫已圮塌,仅文笔塔尚巍然独存,依然雄立在东江和西枝江的交汇处,默默地起着镇江的作用,点缀美丽的惠州。1990年“文笔塔”成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惠州府城三塔,在惠州人的心中有着相当重的分量,特别是泗州塔,早已成为惠州西湖的名片。每一个画西湖的艺术家,都离不开泗州塔的踪影。东江人民画家刘仑先生曾说过,泗州塔对西湖景点的点缀和景深相当重要,是其他建筑不可代替的。祝惠州三塔永远雄峙在惠州城。惠州西湖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近年随着建设大惠州理念的兴起。愿惠州的建设者们在保护惠州古迹的同时,也能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建筑,让我们生活在更美好的环境中,得到更多美好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