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博罗采风散记
作者:张燕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5-07-30 22:45:13

 

(一)山前村摘荔枝

周末,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前往博罗采风。时值仲夏,一早,太阳已经明晃晃挂在高空,怕热怕晒的我,当然得“严阵以待”——长裙、防晒霜、墨镜、草帽……上了车才发现,竟然漏了最最要紧的太阳伞,欲哭无泪啊!同行有二十余人,四五个作(家)男女,是原本熟稔的,五六个扛长枪短炮的“色”(摄)友,还有歌唱、舞蹈表演、剪纸艺术家等若干,大多不认得。初次见面的陌生与拘谨,很快就被主持人——民协艺术团副团长叶哥极尽幽默的串联与调侃,消融得无影无踪。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中巴车差点让我们的笑声、歌声、喧闹声掀翻了顶。

早上六点就起床了,原本打算在车上小憩一会,这会倒好,一路笑得嘴都歪了。还没闹够呢,车子已经抵达此行第一站——龙华镇山前村。山下,临时搭起的帆布蓬下,村民们正在将采摘下来的荔枝装箱,运往他地。陪同的市民协黄副主席拎了一串荔枝上车,教我们剥荔枝的正确方法:就着荔枝顶端的一条“线”,两指轻轻一捏,果皮就绽开了,露出洁白的果肉,挤出果肉,合上果壳,还其浑圆如初。我们纷纷感叹,吃了数年的荔枝,一直都是以蛮力用指甲抠的,原来其中也是有方法有技巧呢。

身在岭南,最幸福的事(没有之一)就是盛夏时节大啖荔枝了。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谪到惠州,对“瓤肉莹白如晶雪”的荔枝情有独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属亚热带果树,果肉呈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但不耐储藏。杨贵妃因喜食荔枝而闻名,杜牧因此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如今呢,随着储藏技术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达,“日啖荔枝三百颗”已不再是岭南人士或皇室贵族独有的享受。据介绍,我们所在的山前村位于罗浮山下,因水土好,出产的荔枝甜美多汁,早在10年前,村里就成立了荔枝专业合作社,去年,占地近4千亩的山前荔枝示范基地被农业部列为热带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所产荔枝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成为游客、驴友的户外活动目的地。

我们大概是来得晚了,地上饱满绯红的荔枝堆得小山似的,树上却早已绿肥红瘦。穿行在果园里,随手摘下几颗幸存的荔枝,依着黄副主席教的方法,稍用力,就挤开果皮,咬一口雪白的果肉,清甜无比,既解渴又解热。想找些大串的荔枝作摄影道具,好在荔枝树都比较矮小,当地前来陪同的帅哥们随即施展轻功,在树丛间腾挪跳跃,不一会就摘了好些,一路拍照一路吃着,倒也是一桩美事!临走前,好客的当地朋友还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箱荔枝,供我们回去慢慢品尝。

 

(二)横溪头村舞春牛

观看横溪头村舞春牛是我们此行的重头戏,据说,将客家春牛舞进行改编,搬上舞台,也是随行的表演艺术家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抵达横溪头村文化站前的广场,村民们早已在树下阴凉处放好板凳等着了。刚一落座,一个面容英俊中等个子的年轻男子就迎上来,他叫蓝永平,舞春牛的第六代传人,也是民协会员,在他身旁,还有两个老人,穿着一样的深蓝布衫,分别是舞春牛的第三代和第五代传人。由这项艺术的三代传人同台表演,想必很精彩吧?稍事寒暄,表演就开始了:锣鼓响起,由蓝永平饰演的长工先上场,一幅短打扮,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边舞边唱,后边跟着一头黑色的“牛”,由另一人将其舞动……据了解,福田镇横溪头村舞春牛始于1903年中秋前后,已有逾百年历史。最早是由一个叫黄罗生的村民牵头组建的,在附近村庄里表演,要些赏钱帮补家用。因是中秋前后组成,故名舞秋牛。后春节期间闹元宵,也舞到邻近地方,故更名为春牛舞,也有人称为舞黄牛。

据说,舞黄牛并非博罗独有的,在广西一带,几百年前就有这项艺术,想必是黄罗生之前在别的地方见过,后来碰到饥荒,回忆、模仿、改编出来的。横溪头村的舞春牛与其他地方的舞黄牛大致一样,分为长工、掌牛仔、半耕哥、花旦、旦家嬷和锣鼓手几个角色,共9人,只是在唱词上有所变化。然而,无论如何,横溪头村舞春牛如今早已有了自己的特色。并且随着时代的演变,曾经为生活所迫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乞讨表演,渐渐向民间艺术转变。先后到过横河、长宁、龙华、园洲、石湾及福田镇各自然村表演。近些年,得到政府的支持,也得到包括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团体的关注,申请为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那些唱词,都是地道俚俗的客家话,我只能连蒙带猜知道点“剧情”。倒是蓝永平眨着一双大眼睛,将一个勤劳、憨厚又机智的长工,演绎得活灵活现,令人忍俊不禁。长达半个小时的表演,一边是“舞台”中央村民们的载歌载舞、连说带唱;一边呢,是 “色”友们上跳下窜、或坐或跪,四处寻找最佳拍摄角度,顾不得似火骄阳,汗如雨下。同行的花姐,扛着重量相当可观的机子,一袭休闲衣裤,头顶遮阳帽,混迹于一帮男摄影师之间,很有巾帼英雄的飒爽风姿。至于我等作(家)男女,多半是长裙飘飘,自然是文静地坐在椅子上,以小扇子招点若有若无的风。直到表演结束,再也忍不住了,才冲上前去戴上刚才姑娘们表演的黑纱帽、挑起箩筐,面对着摄影师们骚首弄姿起来。

 

(三)旭日古村落

时近中午,我们来到博罗龙华旭日古村落。对我这资深文艺女青年来说,是此行最具诱惑力的一个景点。车停在古村外榕树边,当地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就迎了上来,为我们做“导游”。

据陈氏族谱记载,旭日古村始祖始居中原颍河流域一带,南宋时期南迁。陈氏后人约于1330年迁入龙华镇,明末清初时期再迁至旭日村,近400多年的繁衍生息,至今仍有后人居住于此。也留下了一个集明、清、民国时期建筑文化于一村的稀缺古建筑群体。这座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较全面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及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已入选“中国古村落”。

我们前往参观了“蔚园”。是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时,人称“陈百万”的商人建造的。陈百万字瑞龙,主要经营粮、油、糖、中药材等生意,为人乐善好施,曾助建惠州丰湖书院、石龙一条街等。据说整个“蔚园”占地约7000多平方米,共99间房。我们由东门进入,经过回廊、穿过花岗岩石的天井,来到了祠堂前,两旁的厢房还带有花园与庭院。天井是用是大理石铺砌的,因年代久远和近来多雨的缘故,地面生了湿滑的青苔,须得小心行走。栋梁之上,雕刻着寓意吉祥如意的麒麟、奔鹿、鸟雀、梅、兰、竹、菊和文臣武将等各类雕塑,墙壁上也绘满了五颜六色的山水花鸟画和人物画。置身其中,不觉感叹古民居建筑的雄伟与精致,感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再往深,便生出些岁月流淌,“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来……

除蔚园外,古村落还包括了东园、大园、南边、大巷、梅花、永吉等7个村民小组,皆姓陈。现存古民居建筑600多处,其中有3处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为古祠堂、古民居、民国时期碉楼三大部分。房屋都是砖瓦房结构,多建于一二百年前,雕梁画栋。以“花岗岩石半墙,青砖到栋,中间花岗岩石天井,两边房形相同”为特色。村巷皆为花岗岩石所铺的道路。保存较完好的大型宗祠4个,古井16口,灰塑、彩绘、木刻、石雕等艺术景观和古榄园等自然景观100余处。穿行其中,发现村里也如同其他农村一样,少有青壮年,多见老人和小孩。还在开发与保护的缘故,游览的人也不多。古老的砖瓦与朱红的对联,庭院碧绿如洗的绿植与满脸皱褶的老妪,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据说,此地有“击鼓迎新”和正月初二上灯的传统习俗。“击鼓迎新”又称龙华大鼓,每逢春节等节日,或者嫁女娶亲、子女入学、添丁、乔迁等喜事,村民便敲锣打鼓、放燃鞭炮以示庆贺。在客家话里“灯”与“丁”同音,所有在上一年有男孩出生的家庭,都会在来年的正月初二举行“上灯”仪式,祭祖、鸣炮、新丁上灯,亲朋好友皆前来祝贺。时光荏苒,不知道这些传统习俗是否仍在沿袭呢?

阳光越来越炽热,好在有房屋的荫护和些许微风,左闪右躲,还是香汗淋漓。随行的民协邹主席,起先用伞为我遮荫,后来干脆将伞让给我,自己只戴一顶宽檐布帽,看着已过花甲的主席汗水泅湿的后背,无言的感激化作丝丝暖意。想起刚集合上车时,同样年过六旬的苗大姐就往中巴车的后面坐,我们邀她往前,她连连说:我不晕车,把前面的位置让给有需要的人!身材高挑的苗大姐,一袭玫红碎花长裙,头顶圆草帽,系着一个蝴蝶结,显得知性优雅,令我倾心不已。小娅姐呢,同样是外婆级人物了,却穿红着绿,手腕上、脖颈间饰物绚目,说话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既有这个年龄的豁达智慧,又还保留着少女的娇嗲可爱。这一天下来,虽然天气炎热,不乏舟车劳顿,但摘荔枝得享口舌之福,观舞春牛得享眼耳之福,行走在古村落,则是一次穿梭了400年,关于建筑与美的人文之旅。而最有趣的,还是这些 “民协”人——无论是把阳伞和座位让给他人的可敬前辈,不顾曝晒一心拍好照片的可亲“色”友,还是嗜辣如命娇滴滴的可爱“作”女,于我而言,都是良师和益友,在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里,时时有所得有所悟,这大概是此次博罗采风行最大的收获了!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