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解放前后看电影
作者:王师式    来源:    日期:2015-07-09 21:11:38

 

抗日战争胜利,虽然结束了八年长长的战乱苦难,但面临生活的重压的人们还是笑不起来。那时王映楼在惠州四牌楼(中山北路)上写过一副对联:“抗战八年容易过,和平三日吊罂锅(饭锅)”。这当然是对那时无能腐败政府的讽刺,也反映了当时老百姓对实际生活状况的不满。但无论如何终归开出了一扇天,一切生物都在涌动着,就像石头下的种子,不安分憋屈的命运,想方设法从石头缝里钻出来。到处热气腾腾,乱乱糟糟。人人都在亢奋,没头苍蝇一样。尤其是商人,更加不堪寂寞。不久,惠州的市面上就有一些新的变化。电影放映惠州早先就有,而且事实证明是一门挣钱的生意,早就进入商人的法眼,毕竟投资较多,涉及面较广,特别需要有电的支持,大概在1947年初春之前才得以开张。

抗战胜利后,惠州仅有的一家电影院就是座落在县城(桥东)包公巷的声华戏院。之前我父亲与电影院的人有来往,我也听过他们议论过电影院之事。开张以后我们全家都去看电影。我己经记不清是否第一场,那是一天晚上,进去的时候电影机在校镜头,一条雪白的光柱从影楼上射向屏幕,贯穿整个影厅,让我惊愕不已,愣呆了。这时整个大厅黑压压一片,过道都挤得实实的,没有插锥之地。引我们进来的叔叔摊开两手无可奈何:“跟我上楼去吧”!上得楼来迎面两扇门写着几个大字:“机房禁地,闲人免进”。进去后,让我们从孔洞往外看。机房内有两台35毫米座机轮番放映,每台机器有两个轮盘一上一下在嘎嘎转动。后面是碳精棒拉出一道电弧产生强烈的光芒,通过轮盘带动的片打在舞台的屏幕上,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光柱。就像电焊一样强烈的光芒让我身心震撼,神乱目炫,目瞪口呆。那晚到底放了什么电影我一点也不知道。

不久我父亲去世了,我再没有这样看电影的优厚待遇了。但是电影的神奇和诡秘使我这幼小的心灵无限的向往和仰望,于是我在小学的时候经常下午逃学就到电影院去遛达。

电影院坐南朝北,它的对面正是包公庙,对面偏西拐角处是一座小型发电厂,电影院就是靠这发电厂提供电力。

上了多级台阶便是电影院的对外前厅,厅右面是售票窗口,买完票会给你一张32开单张,叫“本事”,双面印刷,在发黄的白报纸上用密密麻麻的铅字介绍这次电影的内容情节和下一轮电影的预告。前行一左一右有两个影厅入口,除了验票员外还有两名荷枪实弹、神情冷漠的大兵相对而立地把守。看电影的人必须经过两个大兵之间,然后验票,才能进去。就是解放后最初年月照例有军人把守,门禁非常严格。记得解放不久,有一次几个悍便衣大汉无票想进场就给拦住,里面出来一个挎着驳壳枪的,下令缴了他们的武器,这几个男子不得不灰头土脸地走了。虽然门禁森严,但我们这班蹭电影看的孩子也想方设法。一是贴着陌生大人后面,轻轻地扯着大人的衣角,造成大人带孩子的错觉,混进去。但也有失败的时候,记得解放前有一次我牵着一高大男人的衣角进场,那男人发觉一巴掌打掉我的手,于是我彻底暴露了,国民党兵拿着枪威吓我,吓得我赖在地上哇哇大哭,里面出来一个年龄稍大的男子,看见我说:“呵,那不是仲立(我父亲名)的孩子吗,让他进来吧!”二是清场时趴在地面,或到所去蹲坑躲避清场人的眼睛,看轮翻场。三,那时电影结束前半小时大门开放可让人随便进入,实在没办法也只好这样过过电影瘾了。

其实,我常到电影院去也不都是蹭电影,不经常有影期。那时电影广告招画不多,电影宣传、招徕看客主要靠大型广告画。在府县两城热闹显眼的地方都有架设,在电影院门口更不能少。这些大型广告画让人眼神发直,很有诱人的力量,让人产生非看看这场电影不可的冲动。这些大型广告画,流光溢彩,也给当时灰暗老旧的城市基调带来一道悦眼的亮彩和盎然生气!大型电影广告画靠人工绘制,每一新片放映和预告都要绘制好几面大型广告画,工作量很大,电影院有专职美工师,不是档期就在对外前厅里绘画。美工师用画笔把水粉颜料(色粉++少少桃胶)将电影中最最精彩的瞬间,凝固在木框蒙布的屏幕上。水平很高,电影中人物画得栩栩如生,看一眼令人着迷,看他绘画也是一种享受。解放初期为了绘领袖像和大幅政治宣传画的需要,这种绘画方式向社会普及和漫延,盛极一时。领袖像等需要保留时间较久,就喷上层亮光清漆,画面更加亮丽,更透出了灵魂的光辉。

影视大厅比现在的大得多,分前座、中座、后座和楼座,估计有1300多座位。解放后的票价前座一角,中座1.5角,后座和楼座2角。解放前的票价也大抵如此。

那时电影的票价比大戏便宜得多,是惠州市民普遍消费得起的主要文化娱乐方式。电影不是天天有放映,大家都很关注影讯,从广州跑到抢手好片是件大事,人们相互传告,日场夜场连放,一放几天,大多满座。一部好片总是人满为患,遇上好电影加上庙会,等候进场和出场的观众,虔诚的香客,缭绕的烟雾,川流不息吆喝着卖小吃的小,喇叭播出电影中响亮的录音,发电机的轰鸣……你挤我拥闹闹嚷嚷,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平时显得空旷的电影院周围场地挤拥得让人感到窒息。与外面的情况相反,影场的秩序大多井然不乱,谈话打闹、迟到找位子的的很少。解放前惠州人很少与北方人交往,听普通话毫无障碍的人不多,看懂电影还要靠字幕,所以放电影时要幻灯机配合,把对白打在屏幕两边的白墙上,观众要彼此兼顾,全神贯注。那时放正片前有所谓加片,大家都不愿失去看加片的机会。加片的内容主要是预告片的片花和新闻。解放后主要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地新闻,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也非常精彩。

同一个电影院解放前叫声华戏院,由私人经营,解放后便更名为东江人民戏院由政府接收经营,表子变化不大,里子完全不同。政府非常重视,据说还新从香港进口35毫米座机,但关键是放映的片子完全不同。解放前主要美国片,那时抗战胜利不久,很多是盟军打日本的片子和泰山之类影片。解放后主要是国产片、苏联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纪录片。放映第一部片子就是解放战争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开始片荒的时候也选一些旧片进行放映,例如有批判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作用的粤语片“繁华梦”。最引起轰动,且高潮迭起的是国产彩色新片由田华主演的“白毛女”。此前部队文工团在中山公园公演过“白毛女”反应就非常热烈。配合当时农村土改和城市的反霸运动、也是按捺不住一睹名家是如何演绎这一感人至深故事的热情,电影“白毛女”放映盛况空前。1951年后苏联的影片增多,大多反映卫国战争的,如“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攻克柏林”“第三次打击”。有部片子引起青少年经久不息的冲动,这就是1951年放映的苏联彩色故事片“勇敢的人”(也是卫国战争影片)。人们期待有续集,传说也有续集,这条线一直牵着那时的青少年的思绪多年。后来有一部片子叫“山中防哨”的,有人说这就是续集,虽然都是以马为主角,但情节故事毫不相干。

正规的流动电影是伴随着解放军的南下带到惠州的。作为军中的政宣和文化生活,在各地均有放映。南坛公园过去是没有一棵树的平整的草坪,周边有军事机关和驻军营房,解放军同志经常在这里放电影。是16毫米流动放映机。机器较小,屏幕较小,光源用一种特殊灯泡暗得多,环境条件较差,效果差得多,但观众仍然情绪饱满。军人自有军人的一套文化,很不一样。当夜色徐徐低垂的时候,一队队军人操着整齐的步伐,唱着嘹亮的歌声齐集到草坪按连排席地而坐,在没有放映之前或机器停歇之间,互相拉歌,歌声此起彼落非常热闹,我们这班蹭电影看的也受到不小感染。放映的内容几乎都是军事题材,记得1952年一部黑白电影“南征北战”(著名演员张瑞芳参加拍摄),刚拍摄完成电影放映市场还没露头便送到“前线”,我们蹭电影的也蹭到了先机。

说开流动电影我必须补上一笔。抗战胜利后到解放期间,在惠州的热闹街区,曾出现一种流动小经营的“流动电影”,太小了或者叫大型玩具。手摇电影机兼发电,8.75电影胶片,放映室是一个1米多直径圆形暗室,屏幕只有巴掌大,放的都是没有声音的动作片和卓别林的滑稽哑片。几分钱看一段,观看者要从圆形暗室周围的圆型观察孔往里看。有点像北京拉洋片的劲头,但它实是电影。

如今,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影己经进入了数码时代;放映的模式也多种多样;人文环境更是大不相同。时光是顶级的魔术师,随着岁月的推移不断变幻着。明年是中国电影放映120周年,在此回放当年——解放前后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惠州电影放映的画面,回顾一下电影放映所走过的足迹,或许不无意义。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