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我读小学时,就知道有一种类似风油精的药油,虽然它没有南洋的驱风油、香港的虎标油或清凉油那样出名,却一样好用。我并非从书本上或媒体上获悉,而是在集市上听闻。我的家乡在潮汕,每逢圩日,邻近乡亲便从四面八方赶来集市摆摊。人头攒动,到处熙熙攘攘,各种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跟过节一样热闹。
潮汕地区几乎清一色讲潮汕方言,讲白话、客家话或普通话的人通常是凤毛麟角,因此若遇上个不讲潮汕话的,就显得特别与众不同。有一天我在集市上见到许多人围成一圈看热闹。出于好奇,我也挤进人群里瞧个究竟。只见地摊上摆着一些脚拇趾般大小,形状如葫芦的小玻璃瓶,里面装满翠绿色液体。有人大着嗓门用客家话似唱似嚷地吆喝。刚开始我听不大懂,不知道那人在吆喝些什么。听久了,总算让我听了个七七八八。原来那人正在兜售一种罗浮山出产的药油。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知道广东省博罗县境内有座罗浮山。
卖药油的人拧开一瓶百草油让大家闻闻味道,我也把鼻子凑了上去。感觉它气味芳香,初闻觉得它同一般的驱风油并无二致,但细闻之下却含有更多草本味道,很提神醒脑。据卖药油的人介绍,它采用两面针、九里香、野菊花、红花、当归等近百种产于罗浮山的中草药,通过古法提炼配制而成,是中国道家的镇山良药,也是罗浮山特产之一。
乡下卫生条件比较差,我难免经常受到蚊叮虫咬,涂抹这种药油往往能起到止痒消肿的作用。偶有头痛额热,略搽些许也很见效。后来我到上海读书,坐长途客车经常要路过博罗。因为怀中揣有药油,因此每次总会让我想起罗浮山,想起集市上那个兜售药油的人。我禁不住也学着那小贩用客家话吆喝几声,竟有几分亲切的感觉。
毕业参加工作后我辗转来到惠州(当年的惠阳地区),对罗浮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说对罗浮山的兴趣源于制药,源于那个童年时代早就认识的药油。因为好奇心驱使,每次我到罗浮山游玩,都会特别关注与制药相关的景点和传说。
为了更加清楚了解罗浮山,我查阅了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知道罗浮山又名东樵山,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享有“岭南第一山”的美誉。难能可贵的是,罗浮山还集道、佛、儒三教于一体,鼎盛时曾有九观十八寺之多,充分体现了它的自然和谐与包容。据《罗浮山志》记载:罗浮山乃罗山、浮山二者之合称。传说浮山是蓬莱仙岛的一个别岛,随风浪从东海飘浮到南海,附于罗山,因此取名罗浮山。苏东坡这样来描写眼中的罗浮山:“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葛洪、黄大仙、鲍姑、吕洞宾、何仙姑、铁拐李等神仙也曾在此留下胜迹,更让罗浮山仙气氤氲。
因为药油,我认识了罗浮山;因为罗浮山,让我知道了葛洪。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隐居罗浮山炼丹。他是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著有《抱朴子》、《西京杂记》等书。他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主张道士兼修医术。葛洪还著有《肘后备急方》二卷和《仙药篇》,向人们详细讲述了各种中草药的知识。
相传葛洪在朱明洞修道成仙,罗浮山至今仍有他的许多遗迹。如长生井、丹灶、洗药池等。因为葛洪,我对与其炼丹制药相关的洗药池倍感兴趣。每次到罗浮山,都会前去察看。洗药池由青砖筑砌,据说葛洪和妻子鲍姑平时就在这里清洗从山上采摘回来的中草药,这个洗药池曾洗过1000多种药材。清末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为其题诗:“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在离洗药池不远处有一个“东坡亭”,苏东坡正是在这里写下了《杂书罗浮事》、《书卓锡泉》等诗文,他还亲自开辟药圃,并以罗浮山的人参、地黄、枸杞、甘菊、薏苡等中草药为题,写下了《小圃五咏》。苏东坡一直很崇拜葛洪,“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早已交前生”,这是他写给儿子苏过的一首诗,其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相传唐朝武则天也曾派人前往罗浮山寻找长生不老药。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罗浮山药油之所以使用葫芦瓶作为容器,或与民俗的传说有关。“葫芦”与“福禄”谐音,象征富贵,寓意长寿吉祥,民间喜欢用彩葫芦作为佩饰。道士喜用葫芦装丹药,罗浮山又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我想罗浮山药油装于葫芦瓶,应有暗喻灵丹妙药之意。
“篱陌之间,顾盼皆药”,罗浮山有着极其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称得上是一个天然的医药宝库。“罗浮十八面,面面有珍宝,若然无菖蒲,也产黄连与甘草。”据统计,罗浮山上有植物30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便有1240多种。明末清初,罗浮山曾被誉为广东省四大药市之一。
罗浮山药油,让我记住罗浮山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冥冥之中,或许是因为它,让我成为一个惠州人。每次外出旅游,我依旧会怀揣药油,我似乎能听到当年那小贩叫卖的声音。它总让我忆起童年无忧无虑的欢乐,记住泉清林幽仙境一样美丽的罗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