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奇葩——惠东渔歌和惠东客家山歌
惠东是广东有名的滨海大县,又是典型的山区县。惠东枕山面海,依江傍岸,历史悠久,人文渊薮。惠东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孕育和赓续了惠东的古今文明和灿烂文化。其中惠东渔歌和惠东客家山歌,是惠东文化百花园中两朵耀眼的奇葩。
惠东渔歌
惠东渔歌是宋朝时期由福建沿海传入惠东的浅海渔歌。当地人称为“鲘船歌”或“城歌”,是旧时长期漂泊海上的渔民用以解忧自娱的一种音乐形式,歌词纯朴简练,深入浅出,音律美妙动听,内容多为唱海、唱鱼、诉苦、思亲,真实而典型地反映了世代疍民艰辛的海上生活和饱受歧视的悲苦情怀。
惠东渔歌流行于惠东的港口、稔山、盐州、巽寮等地。新中国成立初时,惠东渔歌已是很出名的民间音乐了。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平海新村渔民苏墨水、苏带心、苏德妹、苏容妹等参加了全国民间歌曲调演,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赞扬。战士话剧团根据惠东小星山战斗的英雄故事创作的话剧《南海长城》,以及中央歌舞剧院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歌剧,其音乐都融入了惠东渔歌的素材。70年代,惠东县的音乐工作者以惠东渔歌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如歌舞和器乐曲《春满渔港》、歌曲《我叫阿哥免相思(白丝丝)》《南海明珠双月湾》《赞海花》等。当年,广东省著名作曲家施明新、杨庶正、徐东蔚等采用惠东渔歌素材创作了《娶新娘》《织网》《海上渔歌》《渔家四季尽春光》等。1975年,惠东县歌剧团演员丘汝带着独特风格的惠东渔歌说唱节目《赞海花》参加了全国的曲艺调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电台也常播放惠东渔歌。
改革开放以后,惠东县为了抢救和保护渔歌,成立了渔歌工作室。并在平海镇文化站成立惠东渔歌业余学校,在港口、平海、巽寮、稔山、黄埠、吉隆等13个中小学设点教学,这些极具本土气息的渔歌让年轻人十分好奇和喜欢,从而涌现了一批年轻歌手,已经在市、县举办的各类歌唱比赛中崭露头角。随着平海和港口的渔歌陆续在全国唱响,惠东渔歌迅速传,闻名四方。2006年5月,惠东渔歌被广东省批准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被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东渔歌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比赛、展演、节目录制等活动,屡获殊荣和好评。2006年9月,惠东渔歌参加浙江象山举行的“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获三等奖;2007年7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赴京参与音乐频道《民歌·版图》节目录制;2019年4月再次在央视科教频道《中国影像方志》播出。2007年10月,惠东渔歌参加广东省中山坦洲镇举办的“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均获金奖;同年11月,代表广东省参加“舟山群岛”.中国泛太平洋渔歌邀请赛“获三等奖;2008年9月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民间歌会2010年,惠东渔歌参加深圳文博会展演、广东省运动会开幕式节目表演、上海世博会广东活动周节目展演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文艺表演;2011年,惠东渔歌合唱团参加“好歌献给党——广东省第十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荣获金奖。2012年,惠东渔歌参加广东省渔歌精英暨全国渔歌精英赛荣获金奖、银奖;2012—2016年,惠东渔歌参加珠三角咸水歌(渔歌)歌会金奖和最佳组织奖;创作剧目《渔歌情》获得2018广东咸水歌(渔歌)歌会大赛演唱金奖;创作渔歌剧《疍家组歌》获得广东省(汕尾)渔歌邀请赛,荣获渔歌创新金奖;2019年9月,惠东渔歌国家级传承人李却妹应中央电视台邀请赴京参加《中国民歌大会国庆盛典》综艺频道节目录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展示活动,使惠东渔歌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2023年,一部以国家非遗“惠东渔歌”为底色,运用歌舞、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的岭南渔歌音乐剧《渔家》,被搬上了音乐剧舞台,实现了从“歌”到“剧”的升华。该剧故事取材于惠东渔村的渔民故事,突出了惠东渔歌的传统文化,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岭南渔歌文化特色。是年10月,由惠东平海渔歌艺术团创作打造的惠东渔歌剧作品《渔村里的故事》,登上了舞台进行表演。12月6日,首部惠东渔歌剧《渔村里的故事》在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歌剧院公演,获得了成功。
2023年6月3日,中华曲艺南海创作基地、国家非遗“惠东渔歌”创作演出基地在惠东县挂牌,挂牌仪式在港口双月湾举行。中国曲艺家协会原主席、中华曲艺学会名誉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及其他领导和艺术家等出席了挂牌仪式。两个基地的成立,将使“惠东漁歌”发扬光大,推进中华曲艺事业繁荣发展
惠东渔歌在传承发展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和渔歌工作者,如王广德、赵兴祥、李福泰、苏方泰、张喜英、陈志祥、苏德妹、李却妹、廖志涛、钟婧、林云环、刘丽芬、何密华、梁向明、梁锦锋等。他们在惠东渔歌的挖掘传承和创新表演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原生态惠东渔歌
惠东渔歌在上海世博会演出
惠东渔歌剧《渔村里的故事》
惠东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文化。惠东县是方言复杂的一个地区,境内主要有客家话、学佬话(闽南话、福佬话)、本地话(惠州话)三种方言,另还保留有少数的粘米话、军声、平婆话、畲话等方言。其中客家方言在全县最具影响力,属强势方言,也是当地公众交往的主导方言。客家方言遍布于山区、沿江、沿海地区。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山歌也随着客家人的劳动、生活和娱乐而产生。到元明清时期,已流传开来,至今仍广为传唱,久历不衰。客家山歌采用五声音阶,调式一致,一般为四句二十八字,亦有五句板及六句式的,易记易懂易唱,随口而出,随心所欲,且又寓意深刻。诗歌以“直叙”和“表意”等表现形式。运用直叙、比兴、借喻、拟人等多种手法,形成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根据客家山歌发展而成的客家山歌剧,是南粤大地为数不多的剧种之一,是文艺百花园绽开的一朵璀璨夺目的鲜花。而随之成立的惠东县山歌剧团,则是惠东县一个闪闪发光的名片。
60年代初,惠阳县(时惠东与惠阳并县)只有一个粤剧团。1963年3月,惠阳大县时在惠州中学、平山中学、淡水崇雅中学.镇隆中学、梁化中学、多祝中学等单位挑选一批年轻文艺骨干参加惠阳县山歌剧讲习班,并由此成立了山歌剧团。1965年惠东从惠阳析出建县,原惠阳县粤剧团续留惠阳县,之后成立的山歌剧团归属惠东县。
惠东县山歌剧团成立初期,刘汉平为团长兼导演,刘群辉为副团长(山歌教练),刘行负责剧本创作及改编,张金发、叶和胜负责音乐指导和编曲,林国扬、许学秉负责舞台美术设计,肖佛恭、刘潭来负责舞台灯光。早期山歌剧主要演员有:黄赛儿、何春娥、杨新妹、梁小贞、柳练、李锦明、邱荣浩、曾银英、张观莲、潘思明、邱益明等,之后又增加了李漩芳、黄天华、陈志祥等。乐队指挥为张金发,队员乐手有孙日才、王宏政、邓惠祥、刘阴祖、叶和胜、杜汉明、温干星等。其他硬件设备也一应俱全。
山歌剧团刚成立时,排练了一些小型山歌剧如《伤疤恨》《捉鸭风波》《月上柳稍头》《三月三》《南山七姐妹》《怒涛》《虹》等,同时还有个人山歌五句扳民间式独唱.男女声表演唱,并先后到惠阳、博罗、紫金、河源等地巡回演出,受到各地群众的欢迎。之后陆续推出大型一幕七场客家话剧《社长女儿》《夺印》《血仇》《红雲崖》《刘四姐》等。
1966年2月,县山歌剧团改为惠东县农村文艺宣传队,1969年剧团解散。1976年重建县剧团,并将原山歌剧团改为惠东歌剧团。1992年,县歌剧团实行改革,调整剧团人员,从专业演出转向组织、协助群众和基层的文艺演出。
2010年10月,由惠东县委宣传部、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惠东县文联合编的《惠东客家山歌集》出版,书中收集了本县800多首原生态客家山歌。
2014年12月,居住于深圳、广州、惠州等地的原惠东山歌剧团老团友,阔别50年后重聚于惠东。山歌剧团回来了!他们怀着初心和深情,重登舞台,表演山歌剧节目,重塑过往被岁月洗刷的形象,以别致的形式,纪念这次“山歌剧团回来”的欢聚。
山歌唱罢渔歌起,飘色醒狮舞长龙。看今朝,山海惠东“双歌”欢唱、“双葩”媲美。愿明天,惠东民俗文化园地百花齐放、春色长驻!
客家山歌大家唱
原惠东山歌剧团老团友在深圳演出的客家方言表演唱《老大姐逛东门》
《惠东客家山歌集》
周汉光,广东省惠东县人。曾任惠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对岭南地方历史、民俗风情、寺庙祠堂、古民居、客家方言、民间文学以及客家美食等作过系列调查研究,相应发表了几百篇文章。其中“宗教民俗”和“四大传统节俗” 系列散文分别获评2015年和2016年度“惠州民间文化优秀成果奖”。著有《实用文书和诗文选编》《古郡风韵说梁化》《风情雅韵》等作品集,其中散文集《古郡风韵说梁化》分获“广东省第八届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三等奖和“2017年惠州市民间文化优秀成果新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