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古城七十载鱼水情
作者:苗理洁(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2-07-27 22:00:24

  

一座城,千百年来都有驻军,说明它地理位置特殊,这座城,就是广东惠州。

惠州,粤东重镇。《方舆纪要》有记:“惠州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梅之襟要,壮岭南之辅扆,大海横陈,群山拥后,为岭南名郡也。“的确,惠州北控粤赣要沖,南临南海入穗要道,东扼潮(汕)梅(梅县)交通咽喉,西连广州之拱卫,古来征战,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591年,隋文帝在惠州梌山设立“循州总管府”(惠州当时叫循州),这个当时不足万人居住的小镇开始驻军。

到了康熙元年(即1662年)八月,康熙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清朝的统治,防犯台湾反清复明势力卷土重来,命省一级的陆路提督军门进驻惠州。提督军门旗下大大小小二十八个军事机关、六七千军人驻扎在惠州城内 ,几乎与居民人数持平 。

 

9ec7323e0a02677a45bf936a5350e52.jpg

苗屋大门   吴伟荣摄

 

封建统治者是不顾人民群众死活的。时值朝廷发布迁海令,命沿海民众迁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沿海的民众为此家园尽毁。据史料记载,无以生计的人们或卖儿卖女、或合家投毒、投河,或遭官兵诛戮,所载惨状,令人扼腕。而惠州城内的居民则实行抽签,逢两家抽一家,抽中者驻兵,官兵食宿重担搁在柔弱百姓肩头,简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惠州建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一千三百余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代代百姓承受了沉重的兵役之苦。

1949年10月15日,惠州解放,古城首次迎来人民的子弟兵。水东街,这条宋朝就成形的古街,从清末开始成为响誉粤东的商业街,是惠州城的繁荣之地。大大小小的商家,目睹从未见过的一幕:解放军进城并没有打扰他们,而是不动声色,和衣在街道的骑楼下休息。他们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令群众刮目相看。从隋朝以来,代代惠州人见惯封建朝代的兵,何曾见过躺在屋檐下不扰民的军队?改朝换代了,惠州百姓奔走相告,“这是我们自己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回来了!”

和平的日子同样需要人民军队守卫。1953年秋,抗美援朝战争结束,42军、即现74集团军进驻惠州,从此与这座城的人民结下不解之缘。

 

 b2c1e9121c2f29c1ef2d452d4e50abf.jpg

苗屋大厅   吴伟荣摄

   

战争刚结束,部队还没有营房,军队分散驻扎在居民家中。那时,我还在母腹中。家中长辈不止一次向我讲述有关的情景,他们怀念那段日子,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

我家的老屋,有比较宽暢的大厅和四季葱郁的花园。花园依地势拾级而上直达梌山。部队文工团就居住在老屋 。他们在大厅排练节目。教我母亲唱歌,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歌唱二郎山”……母亲学会唱好多歌,到我记事时,母亲又教会我唱这些歌。母亲记得,文工团炊事班的老班长是河南人,整日笑眯眯的,非常和霭可亲,还经常分一些锅巴给老屋的孩子们吃。我的小哥哥就吃了老班长不少的锅巴。

文工团的编导们都是文化人,家中长辈请他们住在后花园的书房里,那里比较清静。园子植有不少的花果,有桂花、九里香,有荔枝树、龙眼树、还有许多黄皮树。一天,编剧石传老师拿来一个剧本请教我父亲。石老师告诉我父母,他是孤儿,在部队培养下学习了文化。那写好的剧本里,有几句英语的台词,他请我教英语的父亲把把关。母亲说,石老师抱起我年幼的哥哥,从衣兜里掏出几个李子递给他,那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解放军对孩子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这个温暖的瞬间顿时印刻在我母亲的脑海,让她记忆了数十年。园子里没有李子树,我父母明白,他们不动这里的一草一木。

母亲说,文工团人才济济。其中一个文静的小伙子,整日里就是写啊写啊,他叫张永枚,老屋里的长辈都叫他“张同志”。张同志每天都将大厅打扫的干干净净,还给花池里的花草浇水。多年之后,老屋人获悉,张永枚已是著名的音乐家,他创作了许多军歌,其中,《人民军队忠于党》这首歌,唱遍了军营,唱响大江南北。

 

e11fb0a34bdba21b6200c1e07a63ae3.jpg     

张永枚住的厢房   苗理洁摄

 

那个疼爱孩子们的老班长,驻扎老屋的次年春天,却不幸离开了人世,叫老屋的人们捶胸顿足,痛心不已。那个痛苦的场景至今老屋人不能忘却。时值端午,东江由于连降大雨江水爆涨,水流湍急。一位在埠头洗衣的大嫂不小心被水卷走一件衣衫,在一旁洗菜的老班长情不自禁帮忙去捞。他自己并不熟悉水性,他只记得,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宗旨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然而江水无情,他生生被江水卷走失去生命!

我那时是襁褓中的婴儿,我自然不知这痛苦的一幕。母亲说,一连数日,老屋没有了笑声,不懂事的小哥哥不停地问母亲:“班长叔叔去哪啦?去哪啦?”母亲泪如泉涌无法回答。多么好的老班长啊,母亲晚年瘫痪在床的时候,与我讲起这个故事仍痛惜不已。

听母亲说,我两岁时,部队搬进了营房。与子弟兵朝夕相处两年多的时光成为老屋人们,不,应该是全惠州城人们最美好的记忆。

我在岁月的河流中连接着这些美好的记忆。

 

6d5dd548804759e6693204537f2755b.jpg 

苗屋天井   吴伟荣摄

 

1959年,我还未入学,但已记事了。也是端午时节,发大水的东江,再一次如猛兽般地咆哮,这一次比任何一次都要来势汹汹。记得水涨得非常快,一日之间,涨上了大门。老屋的大人们拖儿带女,赶紧往园子的书房搬些柴米油盐等家什,那种惶恐的情景我仍记忆犹新。

园子有后门直达梌山(即现在中山公园),我看见很多解放军在梌山集结 。梌山,当时是惠州城的最高点。我还记得一队队军人扛着沙袋不停地往江边跑啊跑啊,他们守护着东江的大堤,那是惠州百姓最后的生命线。我听家中长辈欣慰地说:“有大军在(惠州人称解放军为大军),就什么也不怕了!”

我成年后翻阅资料得知,惠州1959年的洪水是百年未遇的大洪水,由于解放军顽强抗洪,将这座城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那年十月一日的国庆节,驻惠解放军在环城西路阅兵,要经过我家百米外的百花洲路口。哥哥带我爬上路口野沙梨树的大树杈,翘首以待阅兵队伍的到来。当解放军威武的方队走来,人们欢呼雀跃,掌声雷动。经历那场大洪水,惠州百姓更加热爱这支人民的军队。

 

 d8af89b1557fe9dc67b3c7b5db4ba52.jpg

1959年,驻惠解放军抗洪时一连数日睡在梌山草地上     苗理洁 摄

 

在没有修建新丰江水库和白盆珠水库之前,东江发大水是常态,1959年的大洪水之后,1979年也爆发了一次相当大的洪水,惠州周围的驻军,包括空军都投入抗洪抢险。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解放军。“有大军,就安心!”这是惠州老百姓的口头禅。毋庸置疑,大军,是惠州城的保护神,子弟兵就是百姓心中的天兵天将啊 !

人民军队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上世纪50年代初,有为帮助大嫂打捞一件衣衫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炊事班老班长,在新时期,有为扑灭古榕山山火而壮烈牺牲的李晓军。他们是无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的杰出代表,他们永远活在惠州百姓心中。

 

9effcbe217b659207dcd237cb325a13.jpg 

梌山中山公园    苗理洁摄

 

这座千年古郡的人们,走过70年和平的岁月,已经与人民军队结下亲如一家的鱼水深情。人民军队为人民,而惠州人民也以实际行动做好拥军优属工作,报答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这座城,每年都妥善安置数百名转业干部和他们的家属,至今慰问部队近千场次,慰问金额达数千万元。这些年,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为部队解决在地方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和困难。拥军工作,责无旁贷摆上惠州市、县、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9424f4622ea3d7cc3008e0c945c236.jpg

水城惠州一隅    苗理洁摄

 

军民同心共建千年古郡,惠州城面貌焕然一新。至今,在军地双方的努力下,惠州已经高水平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军民团结的绚丽之花开遍惠州 。

新中国成立70载,和平鸽的哨音,婉转回荡在惠州的秀山丽水,惠州人民庆幸生活在伟大的时代,无限感激人民军队70年来的忠诚守护。如今,惠州已列入粤港澳大湾区,这块经过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土地,山青水绿,鸟语花香,城乡跃进,欣欣向荣。70年一路延唱的拥军爱民曲,更加高昂清亮。军民同心,双拥曲必将代代传唱下去!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