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惠州府县两城屎坑(也叫厕所、便所)分布在居民比较集中的街区角落,便于市民“入门三步急,出去一身松”。府城(现称桥西)较具规模的屎坑(十个格位以上),计有南门边、银岗(或叫九条龙)、惠波楼(后背)、六角巷、钟楼下、万寿宫、桥子头(或叫城楼边)、府背巷、柏子树下、象岭巷、大菜园、塘水尾、大马房、米街下等14间。这些屎坑与县城一样,多数长方形,少数正方形,砖木结构,四周用砖石砌结,留有门窗,中间竖柱,架木桁,盖木板,设格位(每个格位用小木柱、木板间好,约长1. 为这些大屎坑配套服务的有一大帮人。城郊一些农民,在本村夹来一堆又一堆牛屎和猪屎,集中在一空地上,晒干后,挑到城里卖给屎坑公(婆),一担可卖得四五毫子,一草包也值两三角钱,挑来多少,他们就买多少,极少打回头。另外,城里无业的老妇女,按街区上门挨家免费为市民倒便桶(屎桶),收来的粪便,担到大屎坑,卖给屎坑公(婆),获取微薄收人,维持生计。有的家里有烂房空地,自己叠粪,连同夹来的猪屎,晒干后,叠在一起,卖给农民。府县两城于此业的约有六七十人。他们中,有些人天刚亮,便拿着猪屎夹,挑着粪箕,到处夹猪屎,生怕迟了夹输人,民间说:夹猪屎也要早,道理就在这里。夹完猪屎,挑起竹箩,又上门倒粪,可见,他们生活过得很辛苦和寒酸。有这样一则笑话,张三娘在东方刚吐白时,急急忙忙拿起夹粪工具出门,一到塔仔湖塘边,见到地上不少“猪屎”,便弯腰去夹,夹一只,跳走一只,地上的“猪屎”也欢蹦乱跳。她莫明其妙,伸直腰,仰天一叹,脱口说:“呀!时年不同,猪屎都晓乱跳,真系鬼打呵。”弯腰再夹,该死的一只蟾蜍,被她夹住,拼命挣扎,她移前一看,连说:“狗泼(意谓狗血泼,即鬼怪走开)!狗泼!原来系这鬼东西。”随即把它放走。事后,张三娘把此事告诉人家,引起人们捧腹大笑。七传八传,人们便把一些反常现象,说成“时年不同,猪屎都晓乱跳”,此话一直传到现在。 另外,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学校)和伙计较多的店铺也设有便所。这些便所,都是为了方便本单位员工急之所需。一些熟人占了小便宜,屎急尿急时,走进去疴屎疴尿,主人不但无意见,还等熟人疴净后,出来坐在闲椅上,打起“牙较”来(也说“打牙花”,你来一句,我还一句,间中还有人插话,这叫“打牙较”)。在屎坑“打牙较”,讲新闻(也叫屎坑新闻),说故事特别有趣,人们忘却了臭味,嬉哈大笑一番。疴屎睇报看书,有些人有此怪癣,据说,特别入脑,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大屎坑独家经营,小屎坑多数给人承包,少数人雇人管理,粪便一般运到大屎坑去,换来一定收入,维持生计;靠近塘边的水厕,粪便无法收集,便养鱼。县城铁炉湖塘的塘鱼,又肥又嫩,且快大,就是有了五六间水厕所致。 不论大屎坑、小屎坑和居民家中的尿水,统统卖给郊区菜农作肥。每天早上,成群结队的农民(妇女居多)挑着尿桶,穿街过巷,有的呼喊着“倒尿啦!”收购尿水,买到尿,挑到僻静地方,将尿桶暂放好,空着手到市上买咸杂日用品。一切搞掂后,几个人、十几个人挑着尿水出城回家,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色。另—独特景色,就是陈江、甲子一带的农民,他们用空尿桶装满木柴,松枝,挑进城里,集中在府、县两城的柴草行,卖完柴枝,有的到市上买些日用杂货后,便如城郊菜农一样,穿街过巷去“倒尿”(即买尿);有的先倒尿,后买东西。不论谁先谁后,他们都要把尿水挑到城门口空地上,等齐了同伴,才挑着尿说说笑笑赶回家。 府县两城的大屎坑,一年卖叠粪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后,一次在“冬至”前后。平时,农民需少量粪便施肥,三五担、七八担随要随卖,现钱交易,赊借勿来。出粪时,船靠在江边,街坊无业的妇女,挑着空箩进屎坑装粪,每担约七八十斤,挑到船上,捡回印记或凭证(有的用竹签;有的用纸牌大小的厚纸,盖上私章;还有的用现钱)。粪出完后,若不是拿现钱的,就凭印记(或竹签)与屎坑公(婆)结账。她们挑一次粪,全身奇臭,从头到脚需认真洗刷一番,箩、担挑也要洗刷干净,不然,臭味难闻。挑粪的回报还算可以,力大、走得快的妇女,可赚到一元多两元钱,力小、行得慢的妇女,也可拿到一元几角。这些钱,在当时可买到不少东西。每当屎坑出粪,附近的市民和过往群众,叫骂不断,都要掩鼻、吐口水。 一些屎坑也搞多种经营。如沤制屎虫,成品叫“罗仙子”,可入药,是祛疳积的良药。屎虫是由粪便加水沤制,即所谓沤粪,时间一长,生出蛆,变蛹,然后成虫,蠕动不停。成虫到了成熟时,将它们弄上谷壳堆,让它们在谷壳堆上钻来爬去,弄净身上粪便,然后用水多次冲洗,谷壳流走,剩下屎虫,用铁锅慢火烘干炒熟,盛起。这些“罗仙子”,不但无臭味,还很香,小孩子喜欢吃食。再如刮“尿脚”,也是屎坑公(婆)收人的一种。因为到屎坑疴尿的人很多,尿水也多,尿卖给农民作肥,剩下沉淀物,人们叫它为“尿脚”,是一种化工原料。“尿脚”收集起来后,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成了产品,叫阿摩尼亚,据说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在解放前,就有这样一帮人,专门上门为人刮“尿脚”,居家尿脚不多,一般不肯让人进屋去刮,大屎坑、集体单位没有这些顾忌,只求干净,又有小钱,便让这些人刮够为止。此外,为了方便人们疴屎,在进门处挂上一患草纸和一个空罐,让需要的人使用,任由疴屎人给回小钱,一般都是一两个铜仙。有这样一件事,屎坑公在叠粪,李某用了他的草纸,问他多少钱?他答:问心(即过得去就算)!李某顺手将一只铜仙丢进罐里。这个情节,居然成了民间一句歇后语:“屎坑卖草纸,问心”。 综上所述,旧时的屎坑,既方便百姓,又对环保、农耕有益无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