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古碑记载着银元的流通
作者:王宏宇(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0-11-17 11:10:44

 

一、惠州市发现大量记载银元的碑刻

在多年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很多石碑有捐银元多少元,花边多少元的记载。银元也称洋钱、洋钿、花边、大洋、番钱。这些碑石镌刻年代从清代乾隆中期直至晚清。这些碑刻是人们修建庙宇、桥梁、道路、家祠等等的记事捐款碑刻。目前所知最早记有花边的碑刻是刻于乾隆二十四(1759)的《重修万兴巷碑》,现镶于惠城区桥东办事处惠新西街西入口第一巷(以前称万兴巷)巷口民居墙上。碑中记有捐款者19人,全部捐款为花边,有大元、中元两种。捐款人数最多的碑刻是惠东县九龙峰祖庙的捐款芳名碑,此碑刻于道光癸末年(1823)。碑刻镶满了左右厢房。统计右厢房有捐款者1428人,其中1422人捐题银壹大元,2人捐壹元五钱六分,2人捐壹元五钱五分,2人捐壹元五钱二分,有76人捐叁大元以上,其中最多者为拾元;左厢人数与右厢人数接近,如按1420人算,这厢捐款人中,捐题银一大元者占该厢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则左厢捐银元者有142人。连同右厢房碑刻记载的这次修庙捐银者共有1570人,占全部捐款者的55.1%。还有龙门县龙华镇水坑村《重修文明阁洪圣碑》,刻于嘉庆甲戌年(1814),所附捐款芳名碑有捐款者103人,捐大元者40人,捐中元者10人,捐银元者占全部捐款者的48.5%

 

二、为什么此时大量使用银元

自明中期,西欧商船大量涌进广东、福建贸易,明政府把关税作为重要的财政补充。起初外贸进口商品大部是奢侈品如高级毛料和珍宝等,而出口的商品多是手工业品,如丝织品、布帛之类。进口商品除了达官贵人,平民百姓消费不起,因而销路不广,受到限制。而出口的中国商品丝织品、布帛却畅销国外。因此除了进口商品抵消外,中国出口的商品常处于出超地位,外国商人只好用墨西哥银元补偿,于是墨西哥银元大量的流入。“据已故的梁方仲先生估计,自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5731644)七十二年中,葡萄牙、西班牙、日本诸国由于贸易关系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在1亿元以上,这还未包括广东商船到吕宋等地贸易运回的银元在内,这些银元起码有三分之一是广东入口的”(李龙潜撰《明代广东对外贸易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清初,郑成功武装活动于闽粤之间,之后占领台湾,清政府为了切断其供应来源,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七月,颁布了“禁海令”,一是严禁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山东、天津沿海等地的“商民船只”出海贸易,二是禁止外国来华贸易,“不许片帆入口”。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5),清政府宣布“开海贸易”,并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务。粤海关有总口7处,即省城大关总口,澳门总口、庵埠总口、乌坎总口(在惠州),梅总口、海口总口、海安总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宣布封闭闽、浙、江等处海关,仅留粤海关一关对外通商。由于这段时期广东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流入了大量的银元。“明万历年间,外国银元已在闽广行使,至清乾隆四十年(1775)普遍使用,已有取代纹银之势”(《中国近代金融史》)。造成银元日多,纹银日少的现状一直延续至晚清。至道光中“时华洋互市,以贸易银,蕃船冒禁,岁漏出以千万计……,自闽广通行至黄河以南,而洋商挟至各省海口,阳置货而阴市银,至洋银日多,纹银日少而贵”(《清史稿》卷一百二十四《食货五》3648页)。

银元大量流通使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纹银成色不同,铸制不一,重量不等,行使不便(要凿开使用)。而银元质量形式划一,使用方便,不胫而走。外商看见有利可图,用银元套购白银,引起白银大量的外流。于是清政府朝野纷纷谋求对策,决定顺应潮流,自铸银元。其实早在道光年间,福建漳州、台湾就有民间和地方政府仿制。至光绪十三年(1887)清政府批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局铸造“光绪元宝”,俗称龙洋,是为中国官方(朝廷)自铸银元之始。

 

三、银元的价值

银元的价值究竟多少。各个时期有不同的价值。中国最早官铸银元“光绪元宝”,值库平银七钱三分,俗称“七三”翻版。后来,“李鸿章任,续成之,文曰‘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并铸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两厘、三分六厘、四种小银元(《清史稿》)十三册《食货五》3648页)。

据《清朝文献通史》载:“乾隆年间,广东沿海地区,多行洋钱,民间称为番钱,有大中小三等。大者重七钱奇、中者重三钱有奇、小者重一钱有奇。”道光年间,广东化验银色时,总税务司关平银百两等于含银九成的七钱二分光洋156.65元,即是1两关平银等于光洋1.5665元。上述的大者可能就是碑刻记的大元,每元重题银陆钱或陆钱二(九龙峰祖庙石刻),中者可能就是碑中所记的壹中元(重修万兴巷碑和九龙峰祖庙碑)。碑中所记载的大元不同,有的是重六钱、有的重六钱二,如按标准应重约六厘五分左右。因为此时外洋大量流入,民间多有仿造,造成社会上银元规格不一、重量不等。至道光年间“闽广杂行‘光中’、‘景中’、‘景兴’、‘嘉隆’诸夷钱,奸民利之,辄从仿造,贵阳大定官局亦铸制底大钱,钱法自是益坏”(《清史稿》十三册《食货五》3645页)。九龙峰祖庙碑记大元折合题银6.2钱或6钱,则其含银量仅达标准的84.939%82.19%,成色不一,可窥一斑。

雍正七年,奉令定制钱一千,换银一两。如按一大元重陆钱则折合制钱600文,如按大元重陆钱二(分),则折合制钱620文。中元则折合制钱300320文。实际上各个时期的兑换价是不相同的。“18161826年平均1243文,1827年突升为1340文,1835年升为1420文,1840年为1643文”(《中国近代金融史》12页),此时涨至一元值一千文。银贵钱贱的结果,造成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从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