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部队医药卫生工作不仅是伤病员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战斗力问题,是“一项政治任务”。1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长期分散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流动性大,环境恶劣,经常转移,卫生工作困难重重。东纵卫生队伍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业余到专业的转变过程,通过军民结合、土洋结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东纵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东纵卫生队伍的发展壮大
1938年10月,在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由曾生率领的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后改称新编大队)和王作尧同志率领的东莞模范壮丁队(后改称直属第二大队)成立,东纵卫生工作也由此展开。
1.由小到大。在新编大队做卫生工作的有邝爱莲、梁国莲、蔡冰如、招丽珍、容敬玉、韦世珍、周昆、张淑文、叶萍、谢秀婉等女同志和所长郭云翔,医生刘希节。在第二大队做卫生工作的有张惠文、杨连友、叶妙友、林洁、陈怡、王雅宜等。救护组组长赵督生,副组长叶佑佛。2
1940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调集186师凌团和罗坤等部,向坪山地区进攻。部队被迫撤离惠东宝根据地,向海陆丰转移,损失较大。先后有韦世珍、周昆、邝爱莲等医务人员和战斗人员被俘,共计3批约100人,分别被关押在惠州和博罗监狱。3 9月,曾生、王作尧带领东移保存下来的100余名游击队员,返回惠东宝前线,部队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被打散的女卫生战士陆续返回战斗岗位,先后有李玉珍、易焕兰、莫福娣、莫银尚、莫就兴、江枫(男)、欧坚、欧风、周洁冰、周文等医务人员。4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香港。党组织动员在香港港华医院当护士、具有爱国热忱的女青年冯慕贞、麦雅贞、江培荃、邝丽英、冯长风等,携带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参加游击队,5为东纵卫生工作增添了新的力量,促进了东纵卫生工作由业余走向专业。同时担负起宣传群众、建立民兵组织和妇女组织、为伤病员筹粮和送情报等多项任务。
1943年12月,奉党中央命令,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宣告成立。东纵设立卫生处,江枫任主任,各大队设立卫生所或医院。卫生队伍发展到30多人,几乎由清一色的女同志担任卫生员。6各大队医务所或医院的负责人分别是:第二大队邝爱莲,第三大队韦世珍,惠阳大队陈湘子,宝安大队梁国莲,护航大队叶萍,港九大队麦雅珍。7 1945年,东江纵队成立9个支队6个独立大队,每个支队和大队均配有卫生机构。期间,一批在兴宁等地医务学校读书的青年学生,和在东莞石滩镇开业的医生马烈、阮群志加入到东纵卫生战线,促进了部队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原来分散简陋的医疗机构逐步健全。1945年5月,部队司令部迁到罗浮山后,创办了第一所能接收一百多伤员的医院。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东纵医务人员发展到260多人,其中女卫生战士241人,占整个卫生队伍的90%以上。8
2.由业余到专业。东纵早期卫生工作人员多为工人,文化程度低,医疗知识匮乏。如在第二大队工作的救护组副组长叶佑佛是牙科医生,只熟悉肌肉注射,不熟悉静脉注射。在给患病战士注射时,往往出现淤血积肿,战士多不愿注射。在新编大队做卫生工作的邝爱莲以前则是香港深水埗天华织袜厂的工人。仅到驻地在龙岗圩温淑海独九旅学习过半个月的救护。9
如何尽快提高部队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是当时面临的一大难题。游击队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推动东纵卫生工作由业余走向专业。一是党组织积极组织动员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务人员参加游击队。在香港港华医院当护士的冯慕贞、麦雅珍、江培荃等5人和在兴宁医务学校读书的爱国青年学生加入部队医疗卫生工作。二是自力更生,培训卫生工作人员。1943年12月,东江纵队成立后,缺医少药,特别是卫生人员严重匮乏。纵队首长指示:要自力更生,扩大卫生队伍。东纵卫生部门从1944年4月举办第一期卫生人员训练班开始,到1945年5月共举办四期培训班,培训人数140人次。培训课分为政治课与业务课,业务课主要包括医疗、消毒、打针等医疗操作过程和内科常见病的教学。10
在游击战争条件下,也有相当多的卫生员没有参加过培训,他们是在实践之中学到的医疗卫生常识。
二、多方结合治疗东纵伤员
东纵长期分散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部队缺少稳定的医疗后方。医疗卫生工作困难重重,部队医疗方式主要是军民结合、土洋结合、争取民间医院治疗伤员。
1.军民结合,隐蔽治疗。东纵长期处于敌后,无后方医院。部队打到哪里,医务人员就带着伤病员隐蔽于百姓的柴房、庙宇或深山老林里的山洞。东江人民群众和东江纵队患难与共,把游击队员看成自己的子弟,更把女卫生战士当作自己的亲女儿。许多群众不顾个人安危,给医务所报告敌情,主动当向导、抬担架,帮助医务人员隐蔽,转移伤员。如宝安杨尾村的刘亚娘、杨嫂等都曾舍生忘死支援过游击队,像父母亲一样爱护伤员。在大岭山区,有位伤员恰巧遇到日伪军扫荡,一位老大娘把他接到家里,给他穿上女人的衣服,谎称自己的儿媳妇,才瞒过了敌人的搜查。11像这样的实例,在惠东宝地区举不胜举。
群众支援人民军队,人民军队爱护群众号召群众同迷信和不卫生习惯做斗争。东纵医务人员随时随地注意做群众工作,热情地为群众看病治病,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动员妇女参加抗日活动,动员青年参加游击队。1943年夏,宝安县杨尾村霍乱流行,群众万分焦急。东纵女卫生员江培荃等及时赶到,把患者隔离,积极治疗;同时广泛宣传卫生知识,破除迷信,发动群众用石灰水消毒,很快扑灭的疫情,12赢得了群众的欢迎和爱戴。
2.土洋结合,解决缺医少药。中西两种方法治疗,以中医为主,是敌后游击战争解决医药不足的有效途径。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用中西两法治疗解决医生和药品缺乏问题,草医草药敌人是封锁不了我们的。13东江纵队身处敌后,受到日伪、国民党顽军的多重封锁,医药品经常告急,医疗器械较少。1940年以前,曾生部队的被服药品等物资主要来自华侨和港澳同胞的捐助。14 1941年春夏间,廖承志领导的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将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捐献的一批药品、器材和宋庆龄募集的大批物资拨给东江抗日部队,大大改善了部队的医疗条件。15东纵卫生工作者以瓦罐代替消毒锅,削尖的竹片代替探针或镊子。为了解决西药缺少的问题,医务人员每到一处就寻医问药,采取土方偏方,用中草药治疗各种常见病。如用凤尾草煎水治痢疾、鸡屎果叶炒米煎水治腹泻、猪肝拌锅底治夜盲症,眉豆煲蒜头治脚气等。16用祛风祛热的青草放在大锅内煮沸,用木桶将水装起,让病者伏在热气腾腾的木桶上,用毯子将头和木桶盖在一起,待病者满头大汗后,用这桶水洗澡,洗完澡感冒治好,比注射退热针剂还快。17
3.争取民间医院,协助治疗伤病员。战争年代,遇到一些危重伤员,单用中草药无法治愈,医务人员就依靠党组织支持和群众掩护,把伤病员千方百计送到敌占城镇的医院或香港医院治疗。1943年,护航大队队长刘培肩部重伤,必须手术治疗。根据上级指示,女医生麦雅贞化妆成贵妇,冒着生命危险把刘培送到香港华人办的医院治疗。1945年2月,大队政委何清带卫生员孔毓冰等,到敌伪重兵盘踞的东莞城,争取到德国传教士创办的普济医院院长何济民的支持,先后为我队收治伤病员40多人。18
三、结语
自力更生是东纵卫生工作发展壮大的法宝,而广大华侨和港澳同胞是东纵卫生工作发展壮大的依靠。东纵医务人员不仅担负伤病员的治疗任务,同时也是东纵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之一,为宣传我党抗日救国主张,动员群众参加东纵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切为了伤员”,是全体东纵卫生战士的最高宗旨,她们用自己的青春为东纵的发展壮大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参考资料:
1、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党史研究资料》(第5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23页。
2、中共宝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回顾东纵卫生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页,第15页,第24页。
3、中共宝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回顾东纵卫生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0页。
4、惠州市妇女联合会、中共惠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编,《东江党史资料汇编》,第10辑,内部资料,1991年5月,第47页。
5、《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党史》编纂委员会著,《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党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371页。
6、《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党史》编纂委员会著,《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党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371页。
7、惠州市妇女联合会、中共惠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编,《东江党史资料汇编》,第10辑,内部资料,1991年5月,第47页。
8、中共宝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回顾东纵卫生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页,第15页,第6页。
9、中共宝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回顾东纵卫生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页,第15页,第26页,第7页。
10、中共宝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回顾东纵卫生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页,第15页,第107-109页。
11、惠州市妇女联合会、中共惠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编,《东江党史资料汇编》,第10辑,内部资料,1991年5月,第57页。
12、惠州市妇女联合会、中共惠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编,《东江党史资料汇编》,第10辑,内部资料,1991年5月,第58页。
13、《毛主席对中西医结合的指示》,转引自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党史研究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24页。
14、《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党史》编纂委员会著,《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党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293页。
15、惠州市妇女联合会、中共惠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编,《东江党史资料汇编》,第10辑,内部资料,1991年5月,第41页。
16、惠州市妇女联合会、中共惠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编,《东江党史资料汇编》,第10辑,内部资料,1991年5月,第51页。
17、中共宝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回顾东纵卫生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页,第15页,第31-32页。
18、惠州市妇女联合会、中共惠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编,《东江党史资料汇编》,第10辑,内部资料,1991年5月,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