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一名始于宋代天禧四年(1020)年,是个行政区域专用名字。在此之前,惠州地域,战国时名为“缚娄国”,自秦汉三国至两晋为南海郡博罗县,南朝时为梁化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废梁化置循州,设州总管府于梌山(今中山公园),从此,惠州城成了历代东江流域的行政中心。唐代,仍为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改循州为祯州。
北宋天禧四年(1020),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州为“惠州”。惠州一名沿用至今。宋代惠州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
宋代,惠州一词,惠是专用名词,州是行政机构,而自元代以降,“惠州”一词而成了专用名词。
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置惠州路,辖县与宋代同。
明洪武元年(1368),称惠州府,先后共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龙川、兴宁、长乐、和平、永安(紫金),长宁(新丰)、连平州等十县一州。
清初沿用,雍正九年(1731)增辖陆丰县(从海丰县拆出)。至雍正十一年,长乐、兴宁改属嘉应州,惠州府辖九县一州,直至清末。此即惠州十属之说。
民国至解放后1988年初,曾多次设专员公署于惠州城,行署先后辖惠阳(归善)、惠东(从惠阳县拆出)、博罗、海丰、陆丰、河源、紫金、新丰、龙门、东莞、中山、宝安、增城、连平、龙川、和平、惠州市(现惠城区)等县市。
1988年1月7日,撤销惠阳地区、惠州市升为地级市,现辖惠城区、惠阳区、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大亚湾管理区、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共三县四区。
自宋元时代以来,伴随着海运贸易的加强以及历代的战乱灾害及人为原因(如清末的“卖猪仔”活动),很多中国人移居海外求生。惠州地处东南沿海,移居海外者亦较多。这些移居者勤劳,奋进,成家立室,世代相传,除了少部分加入移居国国籍,大部分成了今天所称的华侨。华侨们为了联络同乡感情,互相帮助,立足于移居地,他们组织会馆、同乡会,不忘故土,不忘自己的根,都在会馆或同乡会前冠以自己的祖籍名。
“惠州”一词已成为惠州籍华侨的故乡代名词,散居世界各地的惠州同乡组成了惠州会馆,惠州同乡会,这“惠州”一词也是他们赖以团结的“凝聚剂”。(图17)
广大华侨都有一股拳拳的爱国之心,他们梦绕情牵祖国。祖国的一举一行,他们是那样的关注,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们是那样的怀念。每当祖国、家乡取得成就时,他们为之高兴、祝贺;祖国每当受侮时,他们为之愤怒、抗争;而每当同胞遭受灾难时,他们为之捐资、救援。
翻开近百年惠州的华侨史,惠州籍华侨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民主革命家廖仲恺(惠阳人)远渡重洋,回国辅助孙中山革命,最后倒于敌人枪下;爱国华侨郑士良不负孙中山重托,组织了惠州三洲田起义;爱国华侨邓子瑜(惠州人)领导了惠州七女湖起义……抗日战争,南洋原英、荷两属殖民地的惠州籍华侨慷慨捐资、捐物,支援了抗日军队,救助难民;很多热血青年参加了华侨回乡服务团,奋战于抗日战场。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取得可喜的成就,惠州籍华侨为之高兴、祝贺。他们情系故土,纷纷回乡探亲访友,以一片赤子之心投资办企业,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惠州的进步繁荣也有他们一份不可磨灭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