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窑建于归善县城东郊
惠州城千百年来含桥东县城,桥西府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于桥东白鹤峰山麓设欣乐县治,隋开皇八年(588)改称归善县,人们习惯称桥东为县城;桥西则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始设循州总管府,自此人们可惯称桥西为府城。
明万历年以前,县城是否有城墙,因无记载,学者颇有争议。综观中国城市发展史,自秦汉以后,有县治以上的行政治所都筑有城墙以为防御之用。元代蒙古人统治者为防汉人反抗,尽毁城墙,明初洪武年间重筑府城(也称卫城),归善县衙暂居府城谯城之上,一暂就暂了近200百年,嘉靖末年筑归善县城,至明万历三年(1575)归善县城筑成。
桥东县城很小,其范围东至归善学宫后山,西至铁炉湖,南至白鹤峰塔仔湖,北至白鹤峰后东江边。明代万历年间筑城,范围有所扩展:东门在惠新东街出口,南门在盐仓街口附近,西门在惠新西街出口,北门在市第三医院门前。
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东平窑址处于东平窑头山,距明代归善县城直线距离约1000米,此处还有宋屋村窑址。即使是学背山(原归善学宫地,今高级中学)也有大量陶瓷器遗存,因而也断定此处亦是窑址,这些窑址都在归善县治城之东。
窑址范围广,生产延续时间长
此处的窑址范围很大,窑头山发现了三条窑(已发掘一条),朱屋村、学背山发现了大量陶瓷片及窑具,因未发掘,窑数不明,即是说窑址范围方圆有1000米。从发掘及采集的陶瓷器片及烧窑工具鉴别,这些器物均为北宋时期的。
如此广阔的窑场,其生产延续了很长时间。1976年9月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今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了窑头山东北侧的一座窑,在其刊出的《广东惠州北宋窑址清理发掘简报》一文中,有“在北面(距残窑床约10米)的同一层中,发现了一处已被破坏的唐代砖室墓和一件唐代青黄釉四耳罐残片”。①“从出土的北宋早期常见的凸唇碗和葵口碗、碟等观察,这一带的瓷窑作坊应创于北宋初年,直至神宗元丰年间,即烧窑时间长达120年”。②
这里的地下蕴藏着大量瓷土,地势平坦,取土方便,又地近东江与西枝江(距离都不超过1000米),产品销售运输方便,因而为大量烧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百多年的烧窑取土,就近地方形成了湖塘。现今吉之岛超市及周围原来就是长约300米,阔约150米的湖,是“古代窑工取土挖成的”。
制作技术和工艺水平高,产品种类丰富
唐宋以来,大量的中原人因逃难迁徙岭南。“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广东境内人口602280户,其中主户367609户,占总数的61%,客户234672户,占总数的39%……宋代移入广东的客户最多的州、府依次为广州府、惠、循……等州”。③北方人民在南迁的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其中包括制瓷工艺。东平窑附近的居民是否为当时窑民的后裔,现在还不清楚,但潼湖镇永平墟宋代窑附近的赖姓民居就是当年窑民的后代。
迁来的移民,有的是技术高超的窑工,他们相中了东平有利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瓷土,在此开创瓷窑,将他们的技术发挥淋漓尽致。经发掘,出土的瓷器全部采用轮制或手轮兼制的方法。器型规整,厚薄均匀,瓷器上釉技术主要采用荡釉、蘸釉兼用方法。瓷器的釉色繁多,有青白、青、白、酱黄、酱褐、酱黑、青褐、淡黄、淡灰等种类,突破了广东唐代烧瓷中单纯采用青釉或青黄釉的旧规。
出土的瓷器有碗(共二式)、碟(共四式)、盏(共五式)、杯(共三式)、盅、罐(共四式)。壶(共三式)、瓶(共六式)、炉(共四式)、器盖、瓷枕、小狗、弹丸、吹雀、小葫芦等雕塑类残件。
东平窑产品工艺水平高。很多工艺传承北方(广东人习惯将五岭以北的人称为北方人)瓷窑的做法,但又有所发展。如蕉叶纹是宋代定窑、景德镇和龙泉窑常用的纹饰题材,一般刻花都是单线或双线,而东平窑采用四线刻法,较为罕见。
有的纹饰别具一格。如浮雕炉,采用浮雕手法炉身刻出莲花瓣三层环器壁一周,喇叭足则刻卷草和覆莲花瓣衬托,比同时期的广州西村窑、南海奇石窑、阳江窑的同类产品都较精美,“可见其制瓷技术成就极高”。
内销外贸是东平窑繁盛的主要原因
历史发展到宋代,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社会相对稳定,人们对生活必须品需求量增加。“据宋人笔记、话本记载,宋时酒楼茶坊,往往以器皿精洁为号召,饭店用耀州青瓷器,饮食担子用定州白瓷。宋代士大夫也以收藏本朝名窑真品为快事,如简阳一个小宋墓就出土宋代名窑精品515件。……宋代瓷器并不限于上层统治集团所享用,普通老百姓也多用瓷品。南宋灌园耐得瓮《都城纪胜》则记载了京城临安(今杭州)开设有专售瓷器‘青白瓷器铺’。”④从东平窑出土的器物看大部分是人们日常必需品,其中以盏、碗、碟、壶数量为多。尤其是盏,约占数量的四分之一,盏是用来饮茶食酒的,从中亦可反映出当时的茶饮酒肆文化的兴盛。近年来在惠州城附近屡有从宋墓中出土的瓷器,如江南办事处下角原机床附件厂出土了北宋中期景德镇制作的青白瓷葵口碗(二级文物)。还有在江北体育公园对面的原小山上及三栋子溪村墓葬中都出土了宋代的碗和盏。宋代的瓷器生产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大量出口。
宋代北方边境不宁,北有辽(金)、西北有西夏,铜钱又大量外流周边国家。为增加财政收入,政府奖励海上贸易。开宝四年,置市舶司于广州“以来远人通远物”,后又于杭,明置司以绢帛、绵绮、瓷漆之类贸易。据宋代福建路市舶提举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属于今亚洲的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印度和非洲的坦桑尼亚7国的古代17个国家,用本国的土特产换宋瓷。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在其《宋元贸易陶瓷》一文中叙述:“日本本州、九州、四国沿岸及中心地带达四十个县以上都出土了中国宋代瓷器。”又在另一文《陶瓷之路》上指出:“中国输出的陶瓷……福建省和广东省的瓷窑的制品占一半以上。”惠州窑(亦有称惠阳窑)作为广东宋窑主要的瓷窑,其产品质量较好。烧青白瓷的有潮州、广州、惠州及封开等窑,但青白瓷色调不同,潮州及惠州质量较好,有的呈白色。⑤
正由于惠州窑的产品质量较好,因而深受人们喜爱。“广东宋代生产外销瓷的窑址,在国外和我国境内航线上发现其产品的有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惠阳窑、佛山奇石窑和遂溪窑等”。⑥
1976年在发掘的东平窑址上方发现了窖藏钱币,其中就有越南的“天福镇宝”钱,由此也佐证了东平窑产品有外销。
先进的长条阶级窑满足了内销外贸的需求
烧窑技术的发展:从早期的平地堆烧、烧成坑、一次性泥质薄壳窑、横穴式升焰窑、竖式升焰窑到平焰式龙窑发展到长条斜坡阶级窑。这种窑窑身长,短者二三十米,长者七八十米,个别长达百米,烧成温度达1300℃以上,瓷坯坚致细密,扣之似金属声。窑的容量大,大的窑每窑可烧制数万件产品。惠州东平窑经发掘确认为长条形斜坡阶级窑,长度约32米。这条窑奇特之处还在于建在窑具碎瓷废品的积层之上,“这是过去的窑灶设计上极为罕见的”,同时也说明了在此窑之前此处已是窑址。
有专家对东平窑的产品作过估算,东平窑每一窑一次可生产5万件,那么三条窑一次可生产15万件,如一年出10次窑,总共就可生产150万件产品。这还不包括上述范围内朱屋村和学背山窑的产量。《宋史》载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惠州辖归善、海丰、河源、博罗四县,有61121户,显然如此大量的产品,惠州本地是消费不完,很大部分是外销周边及国外。
今日的市区遗址应发展为城市名片
历史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大飞跃,城市建筑大发展。惠州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从一个只有“弹丸之地”的府县两城发展至今包括了原郊区东平、龙丰、河南岸、下角、水北、三新……等地的超百万人口大城市。昔日荒郊野岭的窑头山如今成为繁华市区。纵观全国的古窑址,多数是选在离城较为偏僻之地,东平窑亦是。东平窑原来离城较近,但由于惠州发展速度很快,故昔日的郊外窑址现成为市区内遗址,这种情况全国都少见。
我们应做好东平窑址的保护(已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7年砌筑了保护围城)。除此之外,我们应发挥文物的教育旅游作用。“利用也是保护”。在不破坏文物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物的内涵,开辟为景点及教育阵地,对游人和观众进行市情及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可考虑在此创建窑址博物馆,馆内重砌窑灶,制瓷作坊。采取有偿示教和代烧经营,游人、参观者在文博人员或特聘技术人员示教下自己动手制作陶瓷泥坯,然后统一烧制。这种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从中学到技艺,获得自烧产品,得到愉悦。也可开辟为中小学生的劳动课外讲堂,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从中学习技艺知识,陶冶情操。如能实现这些目标,东平窑址将成为惠州市文化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
注:
①②《广东惠州北宋窑址清理发掘简报》、《广东文物考古资料选辑》第二辑,《广东省博物馆馆编》1989年
③ 古运泉《广东唐宋陶瓷生产发展原因初探》、《广东唐宋窑出土陶瓷》、《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出版1985年
④ 熊寥《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
⑤ 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⑥ 杨少祥《广东唐至宋代陶瓷对外贸易略述》、《广东唐宋窑址出土陶瓷》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出版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