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的街巷乡村,你会与古民居不期而遇,它们或朴实无华,或雄伟威严;有的沙墙剥落,有的青砖到梁……无论质朴或雍容,它们都是中国古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历代大量移民迁居惠州,带来了原居住地的建筑文化与民俗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后,形成了布局有序而形式各异、种类不同的古民居。
三间二廊屋 金带街54号的明代黄屋,为两进一井两厅式:面阔三间、二进,有前后厅、天井,两边有廊(房)。
三进两井三厅式 这种房屋的基本组成是面阔三间。一进正中为门厅,二进正中为中堂 ,三进正中为后厅,一、二进,二、三进以回廊(房)相连,中为天井,一、二、三进的厅堂两边各有厢(耳)房,一般居民多建三进二井三厅八房款式(如原环城西路旧址的蓝屋、周屋、许屋、张屋);还有一些殷实人家把宗祠等建成三进二井三厅十六房,如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黄氏书室”(原名黄家祠)。
此外还有无厢廊房的三进两井三厅四合院,如博罗县罗阳镇大径村黄氏祠。
四进三井四厅式 此形式罕见,目前只发现河南岸街道三塘有一座,屋主称为四栋屋。整体布局为四堂带左横后围屋,为清乾隆早期所建。
门堂屋组合体 多栋三间两廊屋组成一个联合体。这种屋布局为正中大门进为主体建筑三间两廊屋,左右大门进为另两座三间两廊屋。各座三间两廊屋有横巷相通,构成一座较封闭又方便联系,各个支系又各自相对独立的院落。一般是由三座组成,如市区柏子树下16号黄氏祖屋、铁炉湖裘屋。此种形式可发展为九厅十八井。
柏子树下16号黄氏祖屋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保存基本完好,是三间两廊组合体院落的代表。中堂为九檩前后廊建筑(中间为七架梁),硬山式屋面,通面阔9.4米、通进深7.05米,三开间。
黄氏定居于此,至今已历二十四世,明代曾有多人中举,祖堂原挂有“武魁”及“乡岁联芳”牌匾。明代朝廷规定:庶人房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六至九品官员厅堂为三间七架。黄氏祖先明代有人中举任官,厅堂建筑正合明代规制。此堂右边尚存一座三间两廊屋,左边一座已被改造,但前后两横巷保存完好,连通左右两座三间两廊屋,三座三间两廊屋构成了一个组合式院落。
正七横七四合院,其代表为博罗县罗阳镇东坑村竹园围钟姓的慎德堂。慎德堂创建于乾隆末年,正七间横七间布局。中间七间为主体建筑,左右有横七间屋。
围屋 由门堂屋发展变化而来,其大型者就是围屋,主要有四角楼式、围垅式两种。围屋布局结构大致是中间为三堂屋(三进两井三厅)宗祠,以宗祠为中心,两边有横巷通左右横屋,前面有倒座屋。后面加枕屋的是四角楼式,后面有花胎的是围垅式,它又分为下面几种:
三堂两横四角楼,是四角楼围屋的最基本形式。如叶亚来的碧滟楼,其布局为一间三堂两横屋(三进二井三厅两横巷),左右横巷通左右横屋,四个角建有角楼。
多堂多横四角楼,以崇林世居为代表,为三堂六横加枕围屋,占地1.4万平方米,面阔128米,进深108米,有262个房间。
前屋后碉(楼)式,有碉楼的四角楼围屋多见于龙门山区,由多座三进或两进屋组成庞大的建筑群,围墙四角是角楼。为增强防御能力,围后建有三至五层、20多米高的碉楼,如龙门县沙迳镇的功武村五宅。
围垅屋以兴梅地区的客家围屋较常见,兴宁县从明至清中期都为惠州府属县,明清两代迁居惠州的百姓建成下面几种围屋:
单马蹄围垅屋 以惠阳区秋长街道黄竹沥笃庆堂为代表。笃庆堂最早由叶氏开基祖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兴宁迁来时创建,乾隆中期其四世祖拆旧居按原样重建,起名笃庆堂,为单马蹄围垅屋。顺山势建在山丘的西侧,前低后高,通进深70米,通面阔70米,离此围约200米,还有一座规模较小的围垅屋,结构古朴,用材粗大,有明显的明代风格。
双马蹄形围垅屋 形制与单马蹄类似,只是在马蹄形围垅后面多加一层马蹄形围垅,以横巷相通,此种形式比单马蹄多了住房。随着家族人员的增多,就地扩大围屋有利于防范外强及维系家族关系。如龙门县平陵镇白花塘村的双马蹄围垅屋,为该村刘氏于清初从兴宁县迁来时所创建。
半包围式 分布在惠州城及近郊。此类屋最大的特点都是包左边。中国古人崇尚左侧,左为尊。
“四点金”式 惠州数量不少。通常外有围墙,一进为门厅,两边各有一个前房;进而是天井,天井左边是柴草农具房(厝手房),右边有厨房(八尺房);天井后为二进后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
四合院式 目前发现一例,为惠阳区淡水街道邓承修故居壶园。邓承修任官北京多年,晚年回乡,也许是钟情北京四合院,兴建了带有四合院风格的壶园,屋宇式大门开在东面,进院为一个面积100多平方米的庭院,种有花草树木;北面为二层的正房,南面为二座倒座房,南北由两边的抄手游廊房连通,西游廊中设一桥亭。
竹筒屋 多见于城镇。这种建筑门面约4~6米,但进深较深。竹筒屋多数集中在商业繁华地段,如惠城区水东街,几乎全部都是竹筒屋。因商铺面阔有限,所以尽量往深发展以增加面积,而且加盖多层,既住人,也做店铺、仓库,由此形成长条形如同竹节的房屋,故称“竹筒屋”。
还有一类明字屋。此类型多为占地狭长家庭所釆用。其布局与竹筒屋相似。有的一头是明字屋,另一头是竹筒式骑楼,如上塘街25号李屋。该屋建于清代中后期,南段就是明字屋,布局为:天井(前庭)、厅、房、房、厕所、厨房、厅、房、房、天井;天井往北的一段就是竹筒式骑楼店铺。清末进士李绮青和民国李煦寰将军的祖屋就是此种建筑。
庭园式屋 在惠州数量较少,一些任官者或读书人所建,较出名的有惠阳区淡水街道邓承修的隅园(已遭破坏)和惠城区的桃园。
桃园清末创建,座西向东,前面原有大池塘,建筑依山势由低至高布设。园内分为生活区和园林赏景区,生活区又分为住宅与庭院、厅堂两部分,均为二堂一廊式(二进式)。
园林赏景区在生活区后,正中是花厅。靠东最高处建有望亭,是观赏惠州八景中“鹤峰返照”、“雁塔斜晖”景致的好地方。
上述都是以一个家族为单位居住的屋(围)。此外还有一种是多个姓氏居住在一处,外以围墙围起来的住宅群,邑人称为村围或围(城)堡。
村围 为多个不同姓氏的族人民居组成。为了共同的防御目的,多个姓氏联合起来在村中四周建起高大的围墙,一般开东、南、西、北四个围门。围内各姓氏各占一处,相对集中建房屋,此后各个房系不断兴建两进或三进的房屋,形成一群庞大的但又相对规整的民居建筑群。围内其他附属建筑也齐全,如关帝庙、观音庙、书院、店铺等。如惠东县多祝镇黄狮村就是这种形式的典型例子。
围(城)堡 也是由多个姓氏的民居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四周有围墙,方形的围四面建城门楼,沿围墙外四周挖有防围沟沥。围内建有城隍庙、文昌庙、戏台、关帝庙、观音庙、书院、学校,俨然象一座城,此种形式以大亚湾经济开发区的官溪村为典型。此围城呈正方形,边长160米,总面积25600平方米。围城四周用鹅卵石砌起高4米,厚0.60米的围墙,围墙外东、南、北有护城河,西边有水塘一口。各边围墙正中筑有门楼,门楼上有射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