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下午,惠州市民间艺术馆人头攒动,一进门就看见一列长长的队伍在排队免费领取灯笼制作材料。当天是惠州市民协的民间艺术大师陈万景老师到艺术馆讲授灯笼制作技巧。会场气氛热烈,学员多为幼师和美术老师,也有带着孩子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参加活动的还有许多民协会员以及记者朋友。陈老师在台上讲得细致,学员听讲也很认真。他们按照老师讲的步骤扎架、粘纸等细心制作灯笼,约两个小时后,学员的灯笼都做得有模有样了。
在民协展厅一角摆放着各个县区参展的灯笼,灯笼上写有博罗古氏、周田古村、瑶埠村、长排村、鹤湖村等名称。灯笼有长筒的、扁圆的、八门的、六角的、四方的等等,它们形态各异、色彩缤纷。其中一款古老宫灯制作考究,木制框架,上面六个龙头栩栩如生,朝六个方向昂首向天,下面六个脚四平八稳,六个玻璃面上画的梅兰竹菊颜色鲜艳、灵秀飘逸。有一盏铁灯,样式简单、结构坚固,三根螺旋铁杆上面罩一个涂红漆的圆形铁皮,中间装一盏油灯。据说出自陈江街道的广东省古村落东楼村,是民国时期常用的灯。
每一种灯用于何时何地,都有不同的意义。比如八门灯是庆贺家里添了男丁,元宵时挂到祠堂门口。这种灯,门越多,制作越难,惠州的师傅最多可做12个门。
灯笼制作是中国一门传统手艺,挂灯笼更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不论朝廷还是民间,不论贫穷还是富贵,都有过年过节挂灯笼的习俗。惠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民间文化浓厚,在龙门、博罗、惠阳、惠东等地都有制作花灯的传统习俗,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老手艺人渐渐老去,年轻一代对传统手艺不感兴趣,现在这门绝活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目前,惠州市面销售、悬挂的灯笼多为外地引进。面对这种情况,惠州市民协主席邹永祥说:“惠州有三百年以上的做灯、上灯传统,但是做灯手艺濒临失传,也没有人做系统的调研。希望通过这次民间灯会,对散布惠州各地的灯艺做个基本的摸底,并通过本土花灯的集中展示,宣传惠州民间智慧,促进灯艺水平的提高,推介惠州民间灯文化,延续惠州文脉,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生活,引起社会对传统灯文化的关注,共同抢救和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
花灯制作技艺讲座拉开了2017年惠州民协实施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序幕。2月11日,市民协的“正月十五闹元宵”还有惠州灯俗讲座、惠州花灯赏析等八项活动,我们翘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