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这一天,赤日炎炎,我兴致勃勃乘车前往惠州市会展中心,去参观惠州市第四界艺术博览会。怀着一丝敬仰,我缓步进入艺博会会场,首先被一条草编巨龙所吸引。鹿角牛耳、兔眼驼头,威风凛凛,好不雄壮,细看才知道这居然是运用民间技法所制。很难想象,艺术大师是如何将管草穿插成龙。
草龙的两旁各是一组关于惠州民俗文化的展览墙。靠门口的一组内容先是遗落在惠州各处的古建筑,然后到旧事民居,老城区,老景致。另一组则侧重于展示惠州的风土人情,年节礼俗,诸如过节,包棕子等。对于前者,常走动的我多少还比较熟悉,多数能准确叫出地名;对于后者,说来有些惭愧,大多数我竟是未曾听闻过的,诸如火狗节、南瓜节、谭公庙会。
再往前走,“民间艺术大师馆”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馆里边的展品摆得整整齐齐,龙门的农民画、东平窑的陶艺、独具特色的剪纸、栩栩如生的金木通雕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我感觉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看了一遍又一遍,流连忘返。
正当我看得入迷的时候,一阵轰天锣鼓声骤响,好似滚雷袭来。猝不及防的我,心脏猛地一缩,吓坏了。我就与小伙伴匆匆逃离了会场。可是当我瞄到一只威武的舞狮,它那矫健的身影又把我吸引回去。
伴着喧天锣鼓再一次迈入会场,刚到门口锣鼓声却停了,往人群中走去,迎面走来几个舞狮团的成员,才知道已经错过了这场好戏。此时才看清,这是民间艺术大舞台,舞台下摆满了座位,满满当当坐着的都是老人家,站在周围观看的有中年人,也有很多如我一般年纪的中学生,他们时而欢呼,时而鼓掌,气氛异常热烈。
台上的数位老艺人表演完了,接下来的是旧式的民乐表演。除了扬琴与二胡,还有大提琴与中音提琴。几种乐器共同奏出悠扬的民乐,相互配合,水乳交融,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听完音乐,我又信步浏览周围的瓷器展览,这儿与舞台相比显得清静优雅。粗看这儿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细看却发现大有玄机。古香古韵的瓷罐旁不经意的摆着一个小碟,碟上画的却是十分洋气的雾中小马。细细看去竟有不少诸如此类的作品,古朴而又极具现代气息。
刚想问是哪位老艺人如此别出心裁,抬头一看作品的简介,才发现这些东平窑的手艺人居然基本都是年轻一代,最小的甚至只比我长两岁,年纪大的也是92年的。他们的照片不都是单调严肃,更多是青春活力。怎么也没想到有这么多的年青人愿意投身于陶土中,而阳光也从照片中不减反增的投射到他们的作品上。在末尾,终于看到了两位中年手艺人的介绍。一个个小瓷似乎在告诉我们,民间艺术已经凭借其独特魅力,从青黄不接晋入新老交替,古老的民间艺术已经传到了年轻人的手里。
此时民间艺术大舞台的民乐已经停了,取而代之的是数位中年妇女的舞蹈。台下的老人们看的津津有味,围过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这是,我离开舞台区,展会立刻便分为两半,左边是民间各种工艺品的展览,右边是高科技体验区。但两者并非格格不入,反而形成了微妙的融合。看工艺品拍照的人专注于拍照、观赏,欣赏科技的亦专注其中。而偶尔看工艺品的会去体验科技,浏览完科技品的也会去看看工艺品。再往前就是文具与书籍的展区了,青年真正的多了起来。尽头还有一个字画展,有名家大师的作品,更多是民间高手的作品。但是,总感觉比不过民间艺术大舞台的韵味和民间艺术大师馆布局周密。。途中偶然看表,才发现,艺博会之旅竟花了三个小时。
归途中,想着错过了舞狮等种种遗憾,我鬼使神差的问同伴,“要不我们再回去看看艺博会吧?”。
同伴没怎么想就脱口,“你疯了吧!”
我白了他一眼,“你才疯了! ”
那天夜里,我梦见跟着孙悟空在舞狮子,很多同学来围观,眼光里满满的全是是羡慕。
第一次看惠州艺博会,开了眼界。
(本文获惠州市文联、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惠州民间艺术博览杯作文大赛”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