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如火的季节。惠州市第四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也热火朝天地开幕了!博览会里,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大众文化摇曳多姿,蕴涵着历史积淀的智慧之花悄然开放,让人心驰神往。感受艺博会的召唤,我欣然赴约,第一次与积淀千年的惠州民间文化亲密接触。
刚步入馆内,农民画、剪纸、泥塑等精美的艺术品数不胜数,让人眼花缭乱。耐下心来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每件艺术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像金木通雕《三英战吕布》那样宏伟,也可以像农民画《午餐》那样温馨,可以像陶瓷一样彰显历史的厚重,也可以像剪纸那样承载文化的复兴。每样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是作者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自身意愿的载体,远观可能会觉得普通,但走近就会觉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轰隆隆……”我的耳边突然传来一阵如同火车发动时的轰鸣,好奇心很强的我迫不及待地前往声音的来源。“嗬,原来是个大家伙。”望着眼前的19世纪的“庞然大物”—活字印刷机,我不禁赞叹出声。它机身笨重且庞大,约1.5米高,在操作员熟练地手工操作下,机器发出呜——哐、哐的巨大响声,一张张A4白纸从敞开的机器面上滚出,文字便带着浓稠的油墨和气味出现在白纸上,虽不如现在用的印刷机快捷,但它身上所承载的古人的智慧结晶依然令观众啧啧称奇。在这个印刷艺术馆内,还有一台循环播放一段视频的电视。这段视频讲述了印刷艺术发展的历程。由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再到蔡伦造纸、蒙恬造笔,再到到北宋毕昇创出四大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明朝王祯发明转轮排字......就这样,印刷术不断得到发展。到了今天,电子打印技术已然成熟,3D打印开始进入大众的眼帘,可以说印刷术经历的是从铅与火到电与光的变迁!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古代人民的智慧着实称得上伟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深深为之感到骄傲。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印刷术后期的发展几乎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这提醒我们艺术就像手中流沙,骄傲的同时也要保持警惕,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失去领先地位。
怀着敬畏的心情,我又走进了陶瓷馆。管内的展品很多,有黑陶、彩陶等等艺术品,和印刷一样惹人注目。馆内的负责人张宏秋老师给我介绍:其实,创作一件作品有时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在网络上浏览到“一树一叶一菩提”,我下意识地就想做一个陶瓷作品出来,叫“一陶一瓷一菩提”。这件作品是一块岩石,石上有棵枯树,石块的前部被挖出一个洞,有个神态祥和、僧侣一般的人在洞里打坐,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历经沧桑,看破红尘,选择归隐。这样一个奇思妙想,经过艺术家的精心雕作,赋予泥土以生命,于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虽然灵感的来得简单,但作者所付出的努力是相当多的,张老师说,刚才那件作品,就要用三种不同的泥来进行塑形,后面的烧制等工序更是非常人所能及。制瓷器需经过坯料制备、制模、成型等72道工序才能成为精美的艺术品。百分之一的灵感固然重要,但让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洒遍每一件作品实属不易。正如冰心先生的那首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当参观完所有的展馆,我仿佛跨进了历史的门槛,穿越千年,以艺术为友,与古人对话,最后回到了现实。沐浴着惠州灿烂多姿的民间文化的光辉,我不禁感慨于先辈们的勤劳、智慧和伟大,感慨于惠州民间艺术家们的无私奉献!是他们促成了这跨越千年的约会,开启了我们的民间艺术之旅,让我们向辛勤的艺术家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吧!
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已经遗失了太多有意义的东西。剪纸、京剧等艺术已处于失传的边缘。我们不妨让脚步慢下来,用心品味它们,仔细聆听先民们的情感脉动,重拾那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光的中华文明。
当我看到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印刷术在近百年被欧洲赶超,被远远地甩在后面,不禁有些感伤,但当我看到张宏秋老师面带微笑,耐心地教导面前的小男孩制作陶泥时,蓦然想起馆内的一幅对联: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是啊,只要我们这一辈人能发扬先辈的宏愿,就一定能撑起民间文化的大厦!
明年的艺博会,我们还约吗? 惠州民间文化像红盖头下风姿绰约的新娘,她静默着。
(本文获惠州市文联、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惠州民间艺术博览杯作文大赛”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