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谈谈民国时期惠城民间婚嫁习俗
作者:杨维俭(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5-02-05 21:44:22

 

民国时期,惠州这座古城封建色彩非常浓厚,由于长期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当时的社会风尚认为是“小登科洞房花烛夜,大登科金榜挂名时”。结婚,人生仅有一次,当然要办得风光体面,郑重其事。当男女双方家长通过媒人介绍、达成婚约后,即着手筹备互相送礼及选择良辰吉日成亲等有关事宜。现将民国时期惠城民间婚嫁习俗情况分述如下。

 

一、订婚与结婚时双方互送礼物

(一)订婚彩礼

当男女双方谈成婚约后,富裕人家为了扩大影响,均是先办订婚仪式,然后选择黄道吉日才正式举行结婚典礼;至于普通人家及贫困者,经双方协商同意后,直接择日成亲。前者在选定订婚日期后,双方于订婚当天分别在自己家中设宴接待亲戚。男方在当天中午便要把礼物送到女家去,其礼物一般包括如下几种:

1、聘金:相当于过去生意场上买卖双方达成一笔交易协议后,由买方预付部分货款给卖方作订金,促使双方不得违约。聘金数额多少,视男方经济条件而定,富裕人家聘金丰厚;一般人家最少亦要足以支付一二桌酒席钱的金额数(具体金额可通过媒人从中沟通商定)。

2、首饰:男家较富裕者,送一对68钱重的金手镯,或一条56钱重的金项链及一二只金戒指等昂贵礼品;一般人家则送一只金戒指(重约1钱)或一对银手镯作定情礼物。

3、红烧乳猪及其他食品:按惠城封建俗例,凡是嫁女的宴席上必须另外增加一道菜色──红烧乳猪。喻该女子是处女之身,贞洁无瑕,“可以食得烧乳猪”。故男家送礼时,必须送上一只红烧乳猪重量约8斤左右。此外,还有鱿鱼虾米等海味及美酒2瓶、鸡项2只等。

4、礼饼:订婚时男家送的礼饼是事先请饼店制成的“满州果”,(是用白糖、面粉作原材料制成的圆形小饼,中间没有馅料),提供给女家在订婚那天分别派送给其亲戚及街坊邻里,让大家知道其女儿已经订婚,出嫁有期。此外,还有花生、糖果、大桔、利是等。

以上所送礼品,其品种及数量必须双数,喻好事成双;如数量较多,则用几个席箱装载(用木料制成的一种长方形彩色箱子,没有上盖,前后两端装上带孔的木柄,可用竹杆穿过去两人共抬),由媒人率领抬送到女家。礼品数量较少的普通人家,则改用箩筐肩挑送去。

以上男方所送礼品,惠州人俗称“过礼”。女方在接到男方礼品后,除聘金及首饰全部收下外,其余食品则分别退回小部分给男方,另外送上一封利是红包作为回礼。订婚之后,如男方发生悔婚情况时,以前所送聘金及礼品一律不予退回。

(二)结婚送礼

在举行结婚典礼那天,男女双方均特别隆重,互送厚礼。首先,男方在中午一时前便要把礼物送到女家;女方收到礼物后,随即抬嫁妆送到男家。

1、男方送礼情况

① 礼金:结婚时如男方家境较富裕或一般人家,所送礼金要比订婚时的聘金数量多很多,其用意一是感谢女方家长十多年来养育之恩,作为生活抚育费之补偿;二是作为负责女方嫁女时宴请亲友的酒席费用等开支(具体金额可由双方家长商定)。至于那些贫困人家,只能象征性的给个利是红包。

② 红烧乳猪:结婚时女方宴请宾客人数较多,男方家境较富裕的,起码要送上一只重量20斤以上红烧乳猪;一般人家送的乳猪或烧猪肉重约10斤左右。

③ 礼饼:结婚时所送的礼饼名曰“龙凤”饼,有椭圆形和圆形两种不同规格,白糖、面粉制成,有芝麻、花生、瓜仁等馅料,质料上乘。是专门提供给女家在宴席上分送各位宾客的礼品,每人两只(龙饼、凤饼各一),喻有“龙”(男)有“凤”(女),好事成双。所送礼饼数量,视女家宴请宾客人数多少而定,适当留有余地。

④ 美酒:男方较富裕的事先便要请人酿制两埕特醇米酒(每埕20斤),一埕自用,一埕送给女家宴客接待亲友饮用。普通人家则送4瓶烧酒。

⑤ 其他礼品:包括鱿鱼、蚝鼓、发菜、虾米、活鸡、生猪肉、红枣、花生、糖果以及炮竹等等。

2、女方送礼情况

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厚礼后,随即送嫁妆到男家去。其品种、数量多少、质量优劣,视各人经济条件而定。通常情况下,一般人家所送嫁妆包括:棉被、褥子、蚊帐、衣服、布料、鞋袜、衣柜、木衣箱、红色台椅、梳妆镜盒、面盆、脚盆、木屎桶以及毛巾、牙刷、口盅、草纸(卫生纸)等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女方家境特别富裕者,还特意送上很多名贵的金器、玉器、珍珠等首饰,有的甚至送上一个婢女供其女儿带往男家随身使唤,服侍其日常生活;有的还送上一两间店铺和成十亩田地,供其女儿结婚后收租食粮享清福。附近农村中有些地主富农还有专门送一两头耕牛给女儿作嫁妆的。如女家送的嫁妆丰厚,则其女儿嫁到男家后,在家庭中的地位亦显著提高,有发言权,不会受人欺负。

除了送嫁妆以外,按惠城俗例,女家还特地制成一批糖环(用糯米粉和糖水搓成粉团,经过再加工,制成一个个通花式圆环形状的粉坯,放进油锅中炸熟的食品,味道香甜酥脆;还有糖丸仔(用糯米粉搓成长条后切成圆粒状,并用红花粉染成红白两种颜色),送给男家,再由男家派送给其亲戚及街坊邻里,告诉大家其儿子已成家立室,喜结良缘。

此外,有的女家因其女儿身体患有残疾或因容貌特别丑陋,耽心别人嫌弃怕嫁不出去,则由家长作主,物色一个贫苦人家年青子弟甚至中年男子成亲。只要对方同意,其结婚费用全部由女方负责支付,还要额外送上一份丰厚的妆奁和款项,使其生活有所保障。而男方不用花费分文便讨回一个媳妇,亦感到心满意足。

至于贫困人家的子女成亲,经媒人介绍双方认可后便直接办理结婚。因受经济条件限制,只能宴请少量亲戚欢聚一堂,男女双方互相送礼情况亦比较简单,一般男方仅送一两席普通酒菜钱作礼金、两斤烧猪肉(代替烧乳猪)、两只鸡项、两瓶烧酒、一只银戒指、或朱义盛(镀金)戒指、三四斤龙凤礼饼、两排炮竹等礼品。而女方嫁妆亦只有一床新被帐、三四套新衣服、一双银手镯、一对镀金耳环及其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等。

 

二、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仪式

(一)婚前“三步曲”

在民国时期的传统社会里,男女青年婚姻大事绝大部分均由父母作主包办代替而决定,当事人没有半点选择自由。当儿女们到达谈婚论嫁的年龄时,其家长便着手筹划。婚前准备工作一般为如下“三步曲”。

第一步:择偶。指男女双方家长为了自己儿女讨媳妇、找婆家而选择配偶对象。在旧封建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人们择偶条件围绕着两个前提:一是门弟观念较重,彼此要门当户对。双方的社会地位、贫富情况不要悬殊太大,才有共同生活方式,才能和谐相处,相安无事,即俗称“金门对金门,竹门对竹门”;二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旧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男家在讨媳妇时,特别注重女子的身材,其次才是女子的容貌、品性。据传“矮婆多仔生”,所以很多男方选媳妇时,喜欢物色那些身材矮小、体型粗壮的少女,长相不要求很俏丽,只要五官端正便可。其目的便是希望婚后能早生贵子,传宗接代。至于那些虽然容貌如花似玉、但身材瘦弱的女子反而不受欢迎。经过家长的明查暗访,物色好择偶对象后,便托媒上门说亲。

第二步:说媒。旧社会说媒有两种形式:一是聘请以做媒为生的专业人员,惠州城内这些人大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她们文化程度不高,但能说会道,会察颜观色,善解人意。由于他(她)专业,信息灵通。对谁家有女初长成,待字家中,或谁家儿子需求亲、欲找配偶,以及谁家的社会地位、家境情况等等,均心中有数,了如指掌。通过其从中撮合,往往能如愿以偿。但其中亦有少数媒人贪图私利,弄虚作假,隐瞒实情,乱点鸳鸯谱,酿成婚姻悲剧者;二是通过主家的亲朋好友介绍,引线搭桥,他们对双方情况比较了解,不谋私利,其反映的信息真实可靠,不会造假,比较稳妥,易于成事。

在通常情况下,大都是男家主动托媒说亲(当然,亦有女家占主动的)。当媒人受托到女家介绍情况、说明求亲之意后,如女家认为合适,则将其女儿的年生时辰八字及生肖等信息反馈到男家。然后由男家聘请社会上的江湖术士占卦算命、卜算男女双方生肖与年生八字是否和谐相合抑或相冲相克。经过一番认真卜算后,如属姻缘吉祥、符合要求者,则及时通知对方。经女家认可,则婚事告成。但卜算结果发现男女双方有相冲相克情况,则婉然相谢,婚事告吹,只能另找对象。

第三步:定亲。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后,互相交换庚贴,并由男方送上若干聘金及礼品,婚约即宣告成立。缔结婚姻往往会牵涉到双方很多切身利益,如男家的礼金礼品及女家的妆奁等等问题,要讨价还价,当事人不便开口。若不谈条件,又怕自己吃亏。因此只能通过媒人这根纽带从中斡旋才易解决。根据惠城的风俗,凡在地方上有一定名望的大户人家,双方婚事谈成后,男家即向女家送出聘金礼品,先举行订婚仪式,男女双方分别设宴接待亲友,女家则将男家送来的礼饼派送给其亲友及街坊邻里。然后双方协商选择良辰吉日正式迎亲结婚(相隔半年或一年时间);至于一般人家为了省事,不一定要举行订婚仪式,婚事谈成后便直接择日成亲,一步到位。 

(二)旧式结婚仪式

自古以来,结婚是人生头等大事,必须郑重其事,办得排场体面,兴高采烈。据笔者所知,惠州城内旧式结婚的仪式,别有一番特色和情趣。其具体礼节及仪式大致如下:

1、出嫁前,请姐妹。当选定婚期日子的前两三天,准新娘便邀请其最知心的三五个女朋友做姐妹,在其家中食宿欢聚,热闹一番。一来告诉她们自己即将出嫁,婚后可能较少机会跟大家聚在一起玩乐,以示分手告别;二来按惠城风俗,女子在出嫁时,必须高唱“哭嫁歌”。这种哭嫁歌其实是一种变相惠州民间山歌曲调。不过在歌唱时要带哭腔,感情要悲戚,歌词内容尽情倾诉其对父母养育之恩、对兄弟姐妹的手足情深,对娘家依恋之情,以及嫁到夫家后的美好祝愿等等。有的对婚事不满者,在哭嫁时亦会趁机漫骂媒人丧尽天良、害人不浅。这些哭嫁歌词平时不会唱,故在婚前两三天邀请到几个知己姐妹互教互学,到结婚之日,花轿将到前,便开始哭唱,直到上轿后才告结束,擦干眼泪做新娘。

2、做(或租)礼服,着新装。

在婚前一个月便着手准备结婚礼服。有钱人家,请裁缝师傅上门量身定做,除了在结婚那几天穿着外,以后过年过节或家中举办大型喜庆事宜时亦要穿着出来,以示隆重。但由于它质地名贵,花费钱多,穿起来做其他家务劳动不大方便,所以大多数人都是采取租赁方式解决,可节约开支。(当年市面上的花轿店便有多种规格的新郎新娘礼服出租,任君选择)。新郎礼服是:长衫马褂(用高档绸缎制成);头戴毡帽,帽子两旁分别插上两朵五颜六色的金属花饰,金光闪闪;左右两个肩膀上斜挂着两条长长的红色绸布,分外醒目;足穿黑色绒布面男装婚鞋(或皮鞋)及全新袜子。新娘礼服是:头戴凤冠,上面盖上鲜红绸缎方巾;身穿大红裙褂,手拿红色手帕,足穿粉红色绣花鞋袜。除了礼服外,新郎与新娘事前半个月均分别缝制成十套全新唐装面衫裤及内衣裤。以便新婚期间穿着。

3、男(送)厚礼,女(送)嫁妆。按惠城惯例,结婚喜宴都在晚餐举行。男女双方各自在自己家中迎宾宴客。在结婚当天中午,男家便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礼金红包、首饰、礼饼、烧乳猪肉、山珍海味、酒水、鸡项、糖果等食品及一些炮竹,由媒人率领抬送到女家去。女家接礼后,随即封回利是红包,切下两大块烧乳猪肉及退回部分食品作为向男家的回礼。到下午二时左右,女家便将事前准备好的嫁妆请人抬送到男家。嫁妆的数量、价值多少,视女家经济条件而定。届时男家的亲属便出来迎接嫁妆,附近街坊邻里亦前来凑热闹驻足围观。嫁妆进屋后,立即由事前请好的一位“好命婆”(指夫妇齐全、儿孙满堂、家境较富裕的中年妇女)负责安装新郎、新娘大床、挂蚊帐、整理被褥等事宜,并在新床上撤上一些莲子、百合、花生、红枣等食品,并特意在床楣上挂着两只新鲜石榴。其寓意是取吉祥之兆:百合喻百年好合,白头偕老,永结同心;莲子喻连生贵子,传宗接代,丁财两旺,子孙满堂;花生喻开花结果,有儿有女;红枣喻鸿运当头,姻缘甜蜜;石榴喻多子多孙、五代同堂,福寿康宁。新房布置完毕,便准备迎接新娘。

4、抬花轿、喜迎亲。在婚前两三天,男家便着手准备,屋内大搞清洁卫生,环境布置一新,门前挂着一对大红灯笼,上书红双喜及“×府迎亲”,贴好迎亲楹联,大门框上挂上鲜红布条,一切准备就绪。有些大户人家宴请亲友人数较多者,屋内厅堂不够周转的,还专门请人在屋前的地塘空地处临时搭起一个有上盖的大竹棚,作为接待来宾座谈休息及摆设宴席的场所。并专门请了鼓乐队伍在成亲当天定时奏乐,锣鼓喧天,唢呐齐鸣,增加热闹气氛。宾客光临,即奏乐迎接。

下午四时左右,即由媒人率领迎亲队伍前往女家迎接新娘。由鼓乐队在前头开路,两个成年人高高举起两个迎亲大红灯笼,并由两个童男童女手捧龙凤腊烛跟着,最后是媒人带领大红花轿浩浩荡荡行到女家。稍事休息,待新娘乔装打扮完毕,坐上花轿时,立即启程返回男家,并沿途鸣放鞭炮,招来路上行人驻足围观。这时,新娘的胞弟妹及其知心女友姐妹们亦跟着花轿后面护送到男家去。

5、跨火盆,接新娘。当迎亲队伍回到男家屋前时,即奏起迎亲鼓乐,燃放起长串鞭炮,新郎迎上前来打开轿门,轻轻扶着新娘下轿,事先男家即准备好一个瓦盆,盆中装着一些晒干的丝茅草与桃卡(干桃树枝),放在大门前正中的石级下,待新娘行出轿门后,即点燃盆中丝茅桃卡,火苗升起,由新郎扶着新娘,举足跨过火盆,然后才进入家门厅堂。“跨火盆”是惠州旧式婚礼中特有仪式之一,喻驱妖辟邪及红红火火,兴旺发达、万事如意。

6、先拜堂、后敬茶。新娘到家后,稍作休息,即举行婚礼仪式──拜堂。从男方家族中请出一位长者主持婚礼仪式:先点燃香烛,奏起鼓乐,鸣放礼炮,新郎与新娘共拿着一条6尺长红绸布带,各执一端站立在厅堂中间,因新娘头上盖有红丝巾,挡着视线,一般均由男方请一个中老年妇女做“阿婆”,陪伴着新娘旁边指点引路。由主持人宣布拜堂仪式开始:“一拜天地”。新郎、新娘即面向大门行三跪九叩大礼拜众仙神灵;“二拜高堂”。先叩拜在厅堂上设置的祖先神位,然后才叩拜坐在厅堂上方的父母、翁姑(同样要施行大礼);三是“夫妻对拜”。夫妻俩面对面行三鞠躬礼。至此,拜堂仪式宣告结束。接着新郎偕同新娘向家中长辈、舅公、妗婆及其他亲戚逐一敬奉新娘甜茶(一种由红枣、瓜片、花生、莲子、百合、柿饼、冰糖等材料泡制而成的甜茶,味道特别香甜可口),先敬奉父母翁姑,他们饮过甜茶后,即将事先准备好的金戒指戴在新媳妇的手上去,另发每人两封大“利是”作为见面礼。其他亲戚饮过新娘茶后,亦要送一封利是给新郎、新娘表示谢意。敬茶后则由阿婆扶着新娘进入新房休息。

7、开筵席、谢宾客。完成拜堂仪式后,即开始婚宴。在那个年代,凡是举办喜庆大事,人们均选择在自己家中设宴接待亲友。有条件的请厨师上门烹饪菜肴,饭热菜香,美味可口;有的人家因居住环境局限,则直接请酒楼做好,按时送上门来。开宴时,新郎及其父母要到各台宴席上向各位亲友宾客举杯敬酒,感谢大家光临助庆。新郎的男友们便纷纷前来敬酒,有的欲将新郎灌醉方肯罢休。当然新郎亦早有准备,事先约好两三个酒量较好的老友陪伴身边挡驾。在敬酒过程中,往往把婚宴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而新娘则由请来的那位阿婆陪同在新房中吃掉由娘家带来的那盒“衣食饭”,不用到外面去向宾客敬酒。

8、“滞新娘”、乐洋洋。吃完婚宴后,已是晚上九时左右,大部分亲友均告辞回家而去。留下一部份男朋友则转入另一个更精彩的节目──“滞新娘”。这时候,新郎把新娘带出厅堂,先由新郎揭开新娘的红头盖,向朋友们鞠躬敬礼、介绍认识后,朋友们即要求新郎、新娘表演各种节目。通常较易表演的节目有:①亲嘴。用一根麻线绑着一颗喜糖,另一头绑在一根小竹杆上,由一位男友举起竹杆子,上下左右摇动。要求新郎、新娘两人动口不动手把喜糖吃掉。其目的是要新郎新娘当众接吻;②拥抱。两人分别站在相距一市尺远的两张小木凳上,要求在五分钟内互相交换位置,双足不得接触地面,否则视为犯规,要从头再做。由于木凳面积小,两人必须互相紧紧抱住对方的腰部才能完成动作。其目的是要他俩当众拥抱。类似这些节目,新郎新娘如能听从指挥认真照做,取得宾客们满意的,便可以及早散场。否则,如故意拖延时间,或有抵触情绪的,宾客们便会想出一些高难度节目,有意刁难,令新郎新娘啼笑皆非,精疲力竭,但又不敢得罪客人,只好强颜欢笑,服从指挥。直至深夜,客人才兴尽而归。

9、回娘家、接姑爷。按惠州习俗“三朝回门”,即结婚后第三日新娘要偕同新郎一起返回娘家。当然,要随身携带一些礼物送上。女家那边早有准备,邀请了部分亲戚到来,聚会助庆,在家中设宴“接新姑爷”。抵达女家送上礼品后,新郎与新娘一起,首先要向岳父、岳母大人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在岳母娘指引下,再依次向女家各位长辈及亲戚鞠躬致礼,介绍相识。最后轮到小舅子、小姨子拜见姐夫、姐姐,领取利是红包。吃完午宴后,应酬完毕,女家回敬一些礼物,并指使小舅子、小姨子陪伴姐夫、姐姐一起到男家,拿到利是红包后才返回。当年一些富裕人家,在新娘“三朝回门”时,不是步行回娘家,而是专门请了两乘轿子抬着新郎、新娘往返,藉以显耀其财富与身价地位。

至此,旧式结婚礼仪便全部完成。

在民国时期,男女结婚时,只要有媒人作证,并通过“拜堂”仪式,便是合法夫妻。政府没有硬性规定男女双方一定要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及领取结婚证书等形式。

 

三、民国时期的文明结婚仪式

在民国中后期(1930年起),惠州城内有不少青年男女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枷锁,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自己作主物色对象,自由恋爱,条件成熟后便登记结婚。其婚礼仪式比较简单,当年称为“文明结婚”。这些青年男女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包括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中小学教师、大学生及部分高中生等(指家境较富裕者)。

当年文明结婚的特点是:

1、一般人家均不用举办订婚仪式,而是选好日期后直接办理结婚典礼。在双方办理好结婚登记手续后,有的还专门在报纸上登载一份结婚启事告知其亲友。而其亲友中的一些知己者届时亦在在报纸上刊登一份广告祝贺其新婚之喜,永结同心。

2、结婚礼服:新郎不穿旧式的长衫马褂,而是改穿西装革履,手戴白色手套,显得风流倜傥;新娘亦不用头戴凤冠、身穿大红裙褂,而是穿着雪白色婚纱或鲜艳旗袍,手戴白色手套,足穿高跟皮鞋,英姿分外妖娆。

3、增设伴郎、伴娘各一人,陪伴在新郎、新娘身旁(伴郎、伴娘分别由新郎、新娘挑选的未婚好友担任),改变了旧式婚礼中新娘因有红头盖挡着视线而须聘请一位中年妇女搀扶着走路的旧俗。推陈出新,另开生面。

4、结婚当天,新娘不用乘坐旧式大红花轿,亦不用唱哭嫁歌,而是由新郎、新娘分别乘坐一辆敞开式生花轿,小两口兴高采烈地走进结婚殿堂,喜结良缘。

5、结婚喜宴采取联婚形式:男女双方亲友均集中在酒楼一起举行婚宴,场面更加热闹,喜气洋洋。

6、结婚典礼不在男方家里举行,而是假座酒楼中的礼堂举行。参加结婚典礼的除男女双方家长、亲友外,还有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司仪等。仪式简单而别开生面,没有旧式婚礼那么复杂繁琐。在婚礼上先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新郎新郎互相交换礼物,由主婚人及嘉宾代表分别致贺词,并由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及表演节目、其次由来宾代表表演节目后,便宣告礼毕。取消了旧式婚礼上闹新娘那一套。婚礼结束后便开始晚宴。

7、取消了旧式婚礼中在成亲当天,男方要送礼金及各种食品礼物到女家,而女方则要抬嫁妆送往男家等繁琐仪式。男女双方需用的饰物、衣服、被帐、箱柜、台椅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等,均由小两口事前亲自前往商店选购,及早准备妥当,避免了结婚当天的忙乱现象。

8、由于男女双方彼此早已认识,并经过一段时期的恋爱过程,条件成熟后,经双方商量同意才办理结婚仪式,因而不用通过媒人说媒,男女双方感情比较融洽,婚姻美满幸福,家庭和谐,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