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州民协考察博罗宗祠文化
作者:王佩云(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7-12-12 20:57:01

 

1210日周日,清早,冬日天晴阳光洒洒。上午745 分,会员就准时来到集合地点,愉快的表情挂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热切地期待本次博罗之行。为了进一步了解、创作、宣传惠州宗祠文化,市民协组织54名会员到博罗采风,市民协副主席黄新团也参加采风,并作为东道主接待大家。

本次采风得到博罗县民协、园洲镇文化站、龙华镇旅游办的领导热情接待和讲解。

采风首站是博罗县园洲镇白马围村,车行广惠高速路,在福田路口下高速,市民协副主席、博罗县民协主席黄新团、龙华镇文化站谭副站长等已在路口等候,在他们引路车辆带领下,采风车队进入白马围村。会员个个精神饱满,兴致勃勃,有的更是带着好奇随队前往,因为邹主席特别交代,本次采风主题是宗祠文化,这也是民协首次以此为主题的采风。

园洲镇文化站谭副站长领着大家走向白马围村祠堂,边走边介绍村史村貌。来到黄姓、梁姓祠堂前,白马围村70多岁的原小学校长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了村里两个祠堂的情况,白马围村,村民黄、梁两姓,黄姓、梁姓是两老表,由东莞马溪迁来,定居此地410多年。村里有两个祠堂,并排而建,400多年来,黄、梁两姓和谐生活繁衍。每年正月二十为白马围村的土地诞,又称“天姬诞”。现在,黄姓人数614人,梁姓人口614人,两姓人口均等。

采风第二站是园洲镇马嘶村陈氏祠堂。新团副主席、谭副站长给大家简介了马嘶村陈氏祠堂。祠堂里的看堂老人用方言给大家讲了祠堂历史及趣事。马嘶古村陈氏祠堂始建于1715年,是村中最大的祠堂。祠堂位于前建筑中间,为三进二二回廊建筑,其形态地势、规模格局、文化内涵,堪称博罗一绝,大门对联:秀烈鸣琴案,清环玉凤池。第一进写着:同除巨害;第二进中殿的“聚庆堂”前殿屏风写有“入则爱严”;第三进上殿是“重伦堂”。祠堂青砖砌筑,红石墙裙,飞檐翘角,多姿多采。祠堂屋檐下,梁架、封檐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纹饰丰富,木雕、灰塑和壁画做工细致,非常精美,展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保存至今较好,会员们纷纷赞叹不已。

滔滔不绝的东江水从东向西奔流,滚滚不息沙河水从北向南流淌。白马围村黄、梁祠堂和嘶村陈氏祠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离开马嘶村,谭副站长带大家参观了园洲镇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含大楼和大楼对面的一个公园:东坡公园。现代化大楼里有图书馆、文化培训中心等。

下午采风第三站是中国古村落龙华镇旭日村。车至龙华镇旭日村口停下,龙华镇旅游办主任关重庆已在等候。关主任带着会员进村,边走边参观边介绍,旭日村2012年被省文联、省民协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3年被中国民协评为中国古村落。该村宗祠文化、古民居、古井群等是一大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是陈氏祠堂(“红祠堂“)、陈百万故居“蔚园”。村里有个古榄树园,现有古榄树68棵,蓝天、阳光、古榄树的婆娑风姿绿韵,使行走在这片古榄树园里的会员忍不住雀跃欢呼,不论男女都要与古树来个合影。这边,几个女会员在观音榄树下,排了个“千手观音舞蹈”队形,那棵树下,再摆排各种手势、定格造型,男会员摄影咔擦咔擦响个不停,欢声笑语,民间文艺家才艺就这么随意地展示出来,拥抱自然,挥洒美好。

收获满满,采风任务完成,依依不舍告别博罗,回程行车中,大家意犹未尽,分享采风的收获和乐趣。大巴车内小小空间,在李燕汝、张玲等老师的带动下,会员一个接一个,一组接一组,经典歌曲联唱不完,歌声满车,其乐融融!

 

(摄影:张小明)

 

DSC_4233_副本.jpg

 

DSC_4237_副本.jpg

 

DSC_4243_副本.jpg

 

DSC_4246_副本.jpg

 

DSC_4249_副本.jpg

 

DSC_4254_副本.jpg

 

DSC_9115_副本.jpg

 

DSC_9158_副本.jpg

 

DSC_9389_副本.jpg

 

DSC_9400_副本.jpg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